一,到底什么是禅?
禅来源于梵语音译“禅那”,意思是“静虑”或者“思维修”。在这里“虑”和“思维”和一般意义上讲的思虑,思想,思维是有区别的。引用《大学》里的一段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止、定、静、安、虑、得。这六个字是一个修行的程序,而禅贯穿了整个过程。止、定、静、安、是功夫,而“虑”就属于智慧的范畴,不是功夫好就能解决的问题,打坐能坐一天没有用。
我个人的看法“禅”就是智慧的解脱,之所以叫“静虑”,是得定后,身心清净轻安,没有了障碍,才能真正生起智慧。这个静和安不仅仅是指心理上的,还包括身体上的清净轻安,这真不是仅仅靠玩儿思想就能达到的境界。没有定水的滋润,即便有所妙悟也属于狂慧,毕竟是焦芽败种,不会生根发芽的。心地是田土,定力是灵泉,智慧是根苗,慢慢培育,直至长成参天大树,这个过程就是禅。
我们平常看到的打个机锋,说句转语,参个话头儿,好像轻轻松松就悟道了,事实上没那么简单。这些不是禅, 只是禅宗的教育方法。那些大师之所以能够悟道,是和前期勤苦的修行是分不开的。而且许多只是理上悟了,事相上是否真正证到就不得而知了。而现代人讲禅和禅半点儿关系没有,功夫半点儿没有,道理懂一点儿,还不一定对。坐一会儿不是这儿酸就是那儿疼,心里如一团乱麻,还是别讲禅了。
至于所悟是否相同,我没悟过,不好回答,就如你喝水我不知道是什么味道,但我喝过水后想来你的水也应该没什么味道,同是一片水,各取一瓢饮吧,我也不知是同还是不同。看一个人是否有道,我辈凡夫俗子记住一个原则,凡是自称有道,有大秘密,有大来历的,统统让他滚蛋。你悟了自然知道谁有道,你没悟,有道的也不带你玩儿,不会告诉你他有道。
二,到底什么是禅让制
禅,是梵文Dhyāna音译“禅那”的简称。“禅那”最初翻译为“静虑”、“思维修”,“静虑”出自《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的“禅”即是禅定,僧人通过打坐止观双运修禅得定,它是佛家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种到达彼岸的方法。
禅宗是汉传佛教的一个宗派,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明心见性。禅宗的出现是佛教思想的极致化表现,这里的“禅”指的是一种不可说不可思议的智慧。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批判了将“禅”直接等同于真性、法性、如来藏藏识、佛性、心地的看法。“禅”只是六度之一,万行归于六度,六度皆可契入真如。而且“禅”有很多种并不是所有的“禅”都可以达到禅门最高境界。譬如“欣上厌下”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是大乘禅,“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才是最上乘禅。
圭峰宗密将“禅”的定义从达摩开始作为分水岭,达摩以前是四禅八定的“禅”,达摩以后是如来清净禅。他认为如果对禅法只是笼统认知而没有“教”的基础,会将小悟视作顿悟以至于偏离“禅”的最高妙旨。
“经是佛语,禅是佛意”,圭峰宗密一直在努力调和禅教的关系,立足于教谈禅才能有所依傍有的放矢,以禅法解教法之腻才能一语中的破立相参。蕅益智旭说“宗者无言之教,教者有言之宗”,只有禅教俱通宗说双美,才能方便行事。
三,到底什么是禅
从国象型字禅,
有意表示单个,
人怎闭门思过,
心静放弃一切。
。
四,你知道什么是禅吗
谢谢邀请。
禅者,心法也。
修清净之心的过程皆可谓禅。
五,什么是禅禅是什么慧律法师
禅,是了解内心一种珍贵而神秘的东西:无。
禅发源於印度。在印度是这样的,印度人在庙宇里打坐冥想,他们能沉醉在内心的「无」之中,完全欣赏和享受内心的「无」。之於庙内,有人大声小叫,宠物随地大小便,小孩四处奔跑,印度人觉得,这外在东西,对他来说,是完全不受影响的。
禅成长於中国。在中国,中国人认为人不可能不受环境影响,人应该是受内在和外在影响的,所以僧人在庙内打坐之余,也要求庙内洁净,善男信女在庙内应保持灵静,他们这样才能专注於「无」。
禅结束於日本。在日本,日本人认为,人绝对受环境影响,人只能在适当的环境中,才能从环境中影响内心,所以他们的庙宇,不单是洁净那么简单,要布置有「无」,而且「无」中带「美感」,这种环境,才令人打坐时,容易进入「无」的境界。
禅是,要人内心中有「无」,这个「无」,就像一棵种子般,发芽长叶,「无一物处无穷藏」,长出很多「有」,例如生智慧呀,明事理呀等等,但这世界有三种不同的人,第一种是纯受内心影响,你告诉他要让内心有「无」就可以了。另一种要内外兼修,内心有「无」之余,环境也要制造「无」,第三种是纯受环境影响,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保持环境「无」和「美」,这样内心自然喜欢「无」。
问题只不过是:你是哪种人?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赳赳手游提供的到底什么是禅?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