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评论郁达夫的小说《沉沦》?
三十七年前,第一次在中师《现代文学作品选
》读到郁达夫的小说《沉沦》。讲这门课的老师是大姑娘,一脸红潮。读小说,和尚班的我们都不约而目盯住她的某个部位。
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自叙方式,讲述了一个男青年从精神到肉体沉沦的过程。从生无所恋投水自杀的心路历程。
小说重写人的失望。我看到灰色的社会现象,对整个人生失望,对整个社会绝望。
小说复现人的绝望。在空旷大街上,在漆黑长夜里,我看不到人性之光,社会之亮。绝望至极。
小说力突性感。在极度空寥无所事做的时候,从窥女浴到性之用。女人肉体在空寂情怀里释放压力,也更加不堪。
性厌色无,人生何乐?我无路可走,无处可去,无人可说,无文可写。只能投水!
小说弥漫一种颓废伤感情绪。也生硬将己死与国哀牵强附会。
小说问世九十年,已然成经典!郁达夫南洋被害,小说留下另一个他。
二,如何评论郁达夫的小说《沉沦》作品
漫步于名古屋大学校园,没想竟然发现郁达夫先生的碑文。郁达夫,1896年生,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曾与鲁迅创刊合编了《奔流》,与郭沫若等组织成立了“创造社”;好像与徐志摩还是同班同学。代表作品是《沉沦》,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片小说集。
于1945年9月,日本战败后,被日本宪兵在苏门答腊枪杀(由横滨市立大学的铃木正夫先生证实),终年49岁。此碑位于名古屋大学内丰田讲堂的旁边,查看碑文后面的文字,三位日本人对他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而碑石居然是特地从中国厦门运来的。此刻,我脑中想起鲁迅先生的文字,“为了忘却的纪念—致(字)达夫君”。
他的沉沦应该是描写性苦闷,当时的很多文人找妹子,郭沫若和郁达夫都是。
三,郁达夫《沉沦》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
郁达夫是现代著名小说家,他的第一部小说集《沉沦》,包括《沉沦》,《南迁》,《银灰色的死》带有最突出的特点,即是自叙传特色。而这些自叙传小说反复表达的主题都是其怀才不遇带来的“生的苦闷”和得不到异性之爱的“性的苦闷”。这些主题,和题材内容上的突出特色,都是与其生活求学经历密不可分的。
郁达夫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广泛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日本的“私小说”和俄国“零余者”形象。所谓零余者形象,是他小说主人公所共有的特性,如《沉沦》中主人公的孤独,忧郁。《银灰色的死》中主人公的落魄,潦倒。再加之,留学日本读的是西洋书,受的是东洋气。他内心的个人情怀和国家民族的郁积,使他在写小说时,主要表达自己内心的要求,诉说自己内心的不快。
小说《沉沦》《银灰色的死》都充盈着无法排遣的愁苦和压抑,表现主人公在不甘沉沦中继续沉沦,在不想放纵中继续放纵的矛盾人生,灵与肉的激烈冲突,欲望和理性的无情撕扯,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次,郁达夫的小说带有颓废色彩和病态的心里描写。在《沉沦》中,着重对主人公内心深刻剖析,通过其复杂的心里变化和欲求,表现出他对爱的渴望,和内心的孤独之感。
在艺术手法方面,《沉沦》也具有
郁达夫本人鲜明的特色。结构方面,具有鲜明的散文化特征。写小说时常常随心所欲,自由挥洒,极少考虑小说的结构和章法,也极少采用复杂的叙事形式。《沉沦》中人物心理的变化,就是情节的发展过程。风格方面,《沉沦》聚焦于知识分子的平凡人生,以浓郁的感伤情绪和入木三分的心里剖析,铺陈出浪漫主义文学的新体式。语言方面,语言从容流畅,浸透着浓郁的感情色彩。
总而言之,《沉沦》是浪漫主义感伤色彩的经典文学,显示了郁达夫本人的情感郁积。
四,《沉沦》郁达夫小说读后感
郁达夫的《沉沦》表达的主题是他封闭脆弱和压抑苦闷的内心世界。
从1913年到1922年,郁达夫在日本度过了十年的青春岁月,而在他回国的前一年,1921年,他创作了将作者推向了风口浪尖的作品《沉沦》,“褒之者认为它真实地书写了青年的时代病,开创了小说的新体式,标志着‘自我小说的兴起’贬之者攻击它为‘诲淫’是不道德、不端方的文学。”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有对关于“性”的大胆直白的描写。他的“性”常常把个体性的性压抑性苦闷与各种忧国的情绪结合在一起,他一直重视“性”对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他在《戏剧论》里说:“种种情欲之间,最强而有力,直接摇动我们的内部生命的,是爱欲之情,诸本能之中,对我们的生命最危险而同时又最重要的,是性的本能,恋爱,性欲,结婚,这三重难关,实在是我们人类的宿命的三种死的循环舞蹈。”
郁达夫一直是重视自身感情与内心的一个作家,他真诚地书写记录着小说中的主人公包括他自己在性压抑与释放时期的各种思索与萌动,而对这些方面的书写,对一味强调传统与道德的文坛来说,具有很明显的突兀感与不适时宜感,因此,他们很容易地被扣上了“淫秽色情”的帽子,但是,作者在这里所要探测的不仅仅是对身体本能与欲望的一种描写,而是在更深的层次上来说,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在那个特殊的环境中留学生们表现出来的对自身价值与人生价值的惶恐与不安,而从小说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他们非但没有得到人性的解放,反而受到了更深程度的抑制,他“大胆而真实地写出了性的苦闷,是“五四”时期青年追求理想和爱情而又被现实所压抑的苦闷,……是对几千年来的封建道德的一种挑衅。……郁达夫写性的苦闷,是在对封建道德有着清醒深刻的认识上而来的对封建道德的一种彻底的批判,他在小说里赤裸地暴露性的苦闷,“不但冲破了扼杀人们个性与性格的牢笼,而且他挑开了旧礼教的遮羞布。作者在大胆地宣称:性的解放和追求是合乎道德世理的,而压抑这种合理的需求就是违反人性,虚伪透顶的东西。”
因而,《沉沦》的书写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郁达夫自己认为,“《沉沦》是描写一个病态年轻人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的解剖,里边也带叙着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但我的描写失败了。”即一个原本有着光明前途的留学生最后选择了以自杀的形式结束生命,作者抓住了这其中主人公心理与情绪的变化思路来进行书写,开篇作者就介绍了他的基本性格,“孤独”且“自绝于人世”似乎任何人对他都不友善,而“他”只有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才能找到一丝做人的乐趣,但是,作为一个年轻人,“他”又时时刻刻向往着爱情与自由,然而,更深的悲剧性是“他”时刻在内心提醒着自己是“支那人”,是弱国民族的后代,而这也就宿命般地决定了“他”无法在异国得到正常健康的爱情,因而,敏感多疑的性格刺激着“他”,被异族的歧视又时时刻刻刺激着“他”,而自弃于世的孤独与寂寞又刺激着他,因此,在这种种的不协调与刺激中,作者主动放弃了生的权力而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五,沉沦郁达夫经典语句
初读《沉沦》,倍感压抑痛苦。
《沉沦》通过日记记录主人公的内心的痛苦与祈求,塑造了一位有自闭症倾向、性苦闷的留日青年,而他由于个性解放(包括性需求的解放)与爱国主义情怀受压抑,他反抗专制弊风,被学校开除,有不为社会所容,因为绝望而麻醉自己,戕害自己,以致于最终走向毁灭。小说的基本情节是这样的:路遇——自戕——窥浴——野合——宿妓。小说中有大量病态的性欲描写,情节每进展一步,性爱描写每深入一层,对主人公的刺激与打击就随之强化又强化,最终导致他溺海而死的悲剧性结局。
小说主人公是现代文学史上所称的“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是被损害的弱者。读《沉沦》,让人倍感压抑苦闷,甚至颓废绝望。
以上是我初读《沉沦》的感受。因为教学《故都的秋》,再读郁达夫,有了新的感受。
小说中“我”,有太多郁达夫自己的影子。他孤独、敏感、多疑、狭隘, 除了“弱国弱民”悲怆的呼喊,他内心的孤独敏感亦使他痛苦,他对同胞关爱自己的嫡亲兄长,也会反目成仇。 “我”本人的性格弱点使自己产生痛苦,是一种病态的痛苦。我的种种病态痛苦既有当时黑暗社会的原因,也有自身性格际遇的原因。
郁达夫所创造出的人物,反映反映着他自己的灵魂。郁达夫小说的都拥有“自叙传”的性质,郁达夫曾经说,他的小说“赤裸裸地把我的心境写出来”,的许多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有着他的影子,这些人物的共同之处是在日本留学,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性格热烈而又忧郁,对于原始本能之欲望既服从又羞怯,对美好的事物有着敏锐的直觉和不懈的追求.。郁达夫本人的文学气质很独特,他受到欧美浪漫主义的深刻影响,同时也具有放浪形骸的中国名士气度和现代的自由民主精神。因此他的小说极富于情绪的感染力。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赳赳手游提供的如何评论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如何评论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呢)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