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明中年落魄大叔徐光启如何惊人逆袭?
徐光启是我国明代著名的科学家,也是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一批基督教徒。在与西方传教士的接触中,引入了不少西方科学和文化。在他人生的前四十年,按照现在的标准说法的确是一个中年落魄大叔,但是神奇的是在他受洗加入基督教之后,他的人生仿佛就像开了挂一样,开启了疯狂的逆袭之路。因此有人将他人生的逆袭或明或暗的与他加入基督教关联的起来。事实真的如此吗?
前四十年人生的落魄公元1562年,徐光启出生在明代的松江府上海县,他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在他父亲徐思诚时已经家道中落,徐家只好弃商为农。但是徐家仍能供养徐光启入学读书,也期盼徐光启能通过科举之道光耀门庭。
公元1581年,徐光启考取秀才,获得了乡试的资格,这一年他19岁。从第二年开始,徐光启开始了他长达十五年的乡试之路。
公元1582年,20岁的徐光启第一次乡试不中,此后一直到35岁徐光启才通过乡试成为举人。期间我们不知道他一共考了几次,史料中记载比较明确的是他在1588年与同乡董其昌等人一同去过安徽参加乡试,但是同行的董其昌等人顺利通过,并且一路顺利考取进士,早早就在朝中做官,而徐光启其名落孙山,一直无法考中举人。家庭日益困苦的他为了维持家计,只好去当教书先生,先后在家乡上海,广东韶州,广西浔州等地教书,可谓奔波劳碌。
公元1597年,落魄的徐光启终于“雄起”了一回,在南京参加顺天府的乡试时,被当时的考官焦竑赏识,以第一名解元的身份中举。但是随后的会试徐光启又一次名落孙山,徐只好回乡继续教书。三年后的会试徐光启没有参加,公元1603年,已经四十一岁的徐光启受洗加入基督教,随后的1604年会试,徐光启终于考中进士,随后通过殿试考入翰林院,结束了他的科举之路,也摆脱了此前的落魄,开启了逆袭的人生。
从19岁考取秀才开始,徐光启用了15年才考中举人,之后又用了7年的时间才考中进士,总计用了二十三年才走完科举之路。虽然比起许多终生不中的人来说已经很不错了,但是相较于他的同乡董其昌在公元1589年就考取了进士,到处奔波劳碌维持家计的徐光启可谓落魄不已。
逆袭的关键真的是基督教吗?虽然历史的确有些巧合,在1603年,徐光启受洗加入基督教之后,第二年徐光启就考中进士,并且一路仿佛开挂一般,殿试考选合格,进入了翰林院这个天下士子梦寐以求的地方,三年后翰林院期满考试又顺利通过,被授予翰林院检讨之职。更离奇的是,据说他的独子徐骥婚后一直无子,在徐光启入教之后,徐骥一口气生了五个儿子。难道徐光启的逆袭真的是因为他受洗入教吗?生子之事过于玄学,暂且放下不论,徐光启后来的科举顺利,以及在官场的逆袭显然不能简单的归结为信教一说。
关键人物是焦竑:前面提到徐光启的落魄人生中最耀眼的事迹就是在1597年的顺天府乡试高中第一名解元。当时的考官就是焦竑,他也从此成为了徐光启的恩师。而焦竑不仅仅是当时那场乡试的考官,他还是南京国子监司业,更重要的是他还是公元1589年的状元,徐光启成为他的弟子不仅仅是有了一位官场的领路人,更重要的是在科举上有了一位“名师”指导。其实从徐光启后来表现出的学识和才华来看,徐光启本人的学识水平肯定是很高的,但是为什么却屡试不中呢?显然他很可能是不适应当时科举苛刻的八股套路,而焦竑本人作为状元,显然能够在这方面为他提供良好的经验。
博学是基础:为什么焦竑会如此赏识徐光启呢?道理很简单,他们俩本质上是同一类人。或许今天的人们知道焦竑的很少,但他却是中国最早的思想启蒙学派“泰州学派”的典型代表,这一学派本质上也是厌恶死板的八股学风,他们提倡经世致用,不迷信古训经典,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焦竑本人也不是死抱儒家经典,而是博采众学的大学者,他的藏书众多也非常有名,在历史上被称为“焦氏藏书”。这样一位大学者当然对后来同样以“博极群书,要诸体用”闻名于世的徐光启青睐有加。
故此,由于徐光启本人在前四十年的落魄生活中依旧保持良好的学风,并不为八股取士的制度所动摇,没有一门心思扎进钻研八股的死胡同里。故而能够得到同样提倡自由学风的焦竑的赏识,把他从落榜生中选出,并成为乡试的解元。也正是这次相遇,使徐光启获得了人生的导师,由此开启了他的逆袭之路。
水到渠成的逆袭之路关于徐光启的逆袭,有人为了吸引眼球极力夸大与基督教和与西方传教士接触等因素。其实仔细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徐光启的逆袭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逆袭之路,并没有那么玄乎。
科举之路是禁锢徐光启发展的最大枷锁:徐光启前半生的落魄最大的因素是科举不顺。这一点我们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焦竑这个人的出现为徐光启打破这个枷锁提供了最大的助力。说白了徐光启只要捅破了会试这一最后的窗户纸,许多东西都是豁然开朗,水到渠成的了。
经世致用的学识是徐光启逆袭的最大资本:按照明代科举的规矩,会试通过之后,就成为了进士,后面的殿试只不过是由皇帝重新排定名次,不会再有人被淘汰。但是殿试由皇帝出题就往往开始考验一个人的策论,或者说治国安邦的行政能力。光靠死记硬背套用八股就不再吃香了,这时徐光启的优势就开始显现了。因此徐光启在后来的殿试和翰林院三年期满的考选中都表现优异顺利过关。
翰林院的经历决定了徐光启的仕途上限极高:科举考试只是古代士人做官的敲门砖,只要通过了都可以获得做官的资格,但是同样是科举进士,能否进入翰林院并成为庶吉士则是决定了一个人仕途上限的重要因素。在明代甚至有“非进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阁”的说法。而徐光启正好都符合了,因此虽然他四十多岁才考中进士,但是翰林院的经历就已经决定了他比绝大多数通过科举做官的士人的仕途上限要高的多。
专研“显学”让他备受重视:这里的“显学”并非如儒学、心学这样真正意义的显学。而是古代封建王朝不得不重视的一些学问。虽然古代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但是历代封建王朝仍不得不保留一些对统治或者民生有用的学问,尤其是官员中有能在这些方面有研究和有建树的往往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毕竟通过科举上来的官员,绝大部分在做官之后就懒的学习什么治国之道,更别提一些非儒学的东西,那么国家需要这些学识的时候,徐光启这样的人就会被重视起来。那么我们来看看徐光启到底在哪些方面让朝廷不得不重视他的学识呢?首先,徐光启是当时著名的农学家,这在重农的封建社会是很受重视的;其次,徐光启在历法上的造诣首屈一指,他利用西方传教士教授的知识,演算出的历法被证明是当时中国最精准的;最后,徐光启还在兵学和军事方面有一定的造诣,这同样也是帝王会重视的事情。
时代背景也是助推徐光启逆袭的一大因素:徐光启生活的时代是中晚明时期;尤其是他开始进入政坛的时期是在万历晚年,明朝即将进入灭亡的快车道,内忧外患开始接踵而至。对内灾荒不断,关外女真人的崛起对大明虎视眈眈,徐光启作为在历法、农学和军事上都享有盛誉的官员,必然能够受到当时皇帝的重视,虽然因为权力倾轧,徐光启并没有在晚明的政坛留下太多政绩,但是他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的确不容忽视。
综上,徐光启的逆袭看似传奇,但是打破科举会试的窗户纸之后,他的经历和学识已经足以为他开辟仕途之路,他后来受封大学士,地位尊崇也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二,明朝末年徐光启
我们现在所了解到的徐光启他是中国睁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是中国向西方寻找思想的第一人!让我们了解下中年落魄大叔开挂人生吧。
徐光启是当之无愧的旷世奇才可是在那个时代四十不惑的年纪混得很落魄,这可能就是天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吧。徐先生从20岁考取秀才后乡试一直未考中,直到36岁被主考官慧眼识珠才中举人可是到京城老师未曾上榜!已经到了不惑之年为了生活徐光启远走他乡,38岁的他再次上京参加1600年会试还是落榜了,不过也在这时候他遇到了他的贵人将改变他传奇一生的人也就是传教士利玛窦,他们2人会面和交往开启了“西学东渐”的序幕,他们所代表的中西文化的碰撞散发的光芒辉映了中国四百年多年对现在影响仍是久远。
其实在1953万历二十一年徐光启已经认识了意大利籍传教士郭居静,也是从他那第一次听闻耶稣救世的福音、第一次见到世界地图认识到地球是圆的,但让它生根发芽的是利玛窦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利玛窦,没有西学的东渐,就没有明代的徐光启,也没有中西文化的第一次会通,这一年,徐光启41岁,已过不惑之年。但是从今天起,他不再是落魄的中年大叔,从明天起,他要做一个幸福的人。
从明天起,他人生的两个难题就都不再是问题。
一难是他前半生会试一直名落孙山,科举之路耗费了他四十年的光阴,但是就在他受洗的第二年,他中了进士,而且被点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二难是徐家三世单传,独子徐骥婚后无子,他害怕徐家的香火会断绝。但入教后,徐骥连续得了五个儿子,据《徐氏宗谱》记载,徐光启的曾孙多达28人,可谓儿孙满堂。
从此,徐光启在仕途上不断升迁,经万历、天启再至崇祯三个朝代,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太子太保。
从此,徐光启成为许多领域的先驱者,他系统学习西方科学,第一个把欧洲先进的科学带到中国,并对许多学科的发展创新作出重大的贡献,他是当时国际上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与培根、伽利略、笛卡儿等西欧学术名家同时代且并驾齐驱,在一些方面或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见思想转变的重要性
三,明代徐光启的著作是什么
徐光启所在的时代对于王阳明的重视导致了思想上的解放,士大夫们想要冲破束缚思想的牢笼,冲破僵化的经学思想。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了进入官场的敲门砖,于是形成了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但经学逐渐成为了束缚人们思想的枷锁。
中年大叔徐光启自小“家境贫寒”,自从二十岁考取了秀才后,一直久困场屋,接连五次乡试未第,直到三十六岁,第六次乡试时,天可怜见,终于派来了个认真负责的主考官焦竑,从本已落选的试卷中重新发现了他,于是他才中举。但随后多次去北京会试,榜上都无名。
在明朝,考场上不得意的文人就只能做做家教养家糊口。年近四十,大叔徐光启依然每年为了几十两银子远走他乡, “知公者相延入粤,荒烟苦雨,崇山峻岭”, 跨过山和大海,漂泊江湖尘世。
除此之外,让大叔更加心累的是香火问题,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徐光启只有独子徐骥,而徐骥倒是生养众多,但都是女儿,徐家的香火眼看要断绝。
1600年,三十八岁的徐光启赴京参加会试,依然落榜。许多年后,他自嘲道:“爬了一辈子科举的烂路”。
这个形象,和朱八八以前八过的天才很不相称啊。
但开挂的人生,从来不嫌开始得太晚,譬如摩西,八十岁才开始缔造传奇。
徐光启的传奇始于他再次落榜的1600年,这一年赴京赶考途中,他遇到了将改变他一生的传奇人物,著名的传教士利玛窦。
明朝前期的思想界沉闷而僵化。晚明的时代思想开始出现向回复古学、汉学为要的转变。徐光启也支持这一主张。与带来西方文艺复兴思想的利玛窦相遇,两人更是不谋而合。
两人的会面和交往,开启了“西学东渐”的宏大序幕,是古老的东方迎头赶上西方的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是历史给大明最后的复兴机会。
彼时的利玛窦,从广州刚来到江南地区,初步与上流社会的士大夫接触,蓄发留须,穿起儒服,一改原先的西洋僧人形象。虽然,利玛窦是以传教士的身份来到中国,但其角色正如魏浊安所说的已经超过了罗马天主教的代表,在西方受过高等教育的利玛窦,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文艺复兴文化使者。利玛窦不仅带来了宗教,还带来了文艺复兴的思想:回到罗马,恢复古代数学、哲学思想是其核心。两人的惺惺相惜,使徐光启更加注意提倡复兴汉学,回到汉代,回到五经本身。
三年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徐光启再一次来到南京,在葡萄牙传教士罗如望面前虔诚而立,他接受“洗礼” 并取圣名保罗(Paul),郑重宣告见证他的信仰。
不经意间,这让徐光启接连创下几个记录:他成为文献记载首个有英文名的中国人,他成为中国第一位受洗的基督徒,而徐光启一家则成为上海第一批天主教友。
这一年,徐光启41岁,已过不惑之年。但是从今天起,他不再是落魄的中年大叔,从明天起,他要做一个幸福的人。
从明天起,他人生的两个难题就都不再是问题。
一难是他前半生会试一直名落孙山,科举之路耗费了他四十年的光阴,但是就在他受洗的第二年,他中了进士,而且被点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二难是徐家三世单传,独子徐骥婚后无子,他害怕徐家的香火会断绝。但入教后,徐骥连续得了五个儿子,据《徐氏宗谱》记载,徐光启的曾孙多达28人,可谓儿孙满堂。
从此,徐光启在仕途上不断升迁,经万历、天启再至崇祯三个朝代,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太子太保。
从此,徐光启成为许多领域的先驱者,他系统学习西方科学,第一个把欧洲先进的科学带到中国,并对许多学科的发展创新作出重大的贡献,他是当时国际上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与培根、伽利略、笛卡儿等西欧学术名家同时代且并驾齐驱,在一些方面或有过之而无不及。
来自远方的朋友——文化交流使者利玛窦
和利玛窦来自一个故乡的意大利那不勒斯学者魏浊安也和利玛窦一样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作为那不勒斯东方大学的中文与中国语言文学教授,他更愿意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讲述利玛窦。魏浊安认为,现在的很多学者,特别是中国学者在对徐光启和利玛窦的研究中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两者在科学、技术和宗教方面的影响,但是忽略了两人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四,明史徐光启
谢谢邀请,但不好意思——除了听过这人名字之外,对他的历史没好好了解过,这下我得先自己去“恶补”一下。
惭愧!惭愧!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赳赳手游提供的大明中年落魄大叔徐光启如何惊人逆袭?(明朝徐光启)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