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伏羲得到了河图,上天又给大禹洛书?《河图洛书》为什么称为华夏文明起源?
似乎是一种寓意。天地取中脉而立,以中地中脉向四周蔓延。河图与洛书相融,似乎告知伟大的时代降临了。
因为图的意义和作用不同。所以被称为华夏文明的起源。是因为他们都是宇宙的动态图。谢谢组织的遨请!
感谢邀请。
关于“伏羲得到了河图,上天又给大禹洛书”,只能看作是传说了。
“《河图》、《洛书》称为华夏文明起源”,也不很靠谱。
一古籍里,最早说到“河图”的,是《尚书﹒顾命篇》。里面没提洛书。
《顾命》,是周成王病危时,召集召公、毕公等重臣,嘱托辅佐太子钊,也就是后来的康王嗣位。
其曰:“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
这是说,西侧摆放着一系列古老的宝物,大都与玉有关;东侧也摆放着一些宝物,大玉、夷玉、天球也是玉,大概只是产地不同而已。
东侧还有“河图”。河图为何物,文中没细说。不过,当为同类宝物。清代著名学者胡渭曰:“天球,玉也。河图而与天球并列,盖玉之有文者。”他认为,“河图”是有花纹的玉石。
周康王大约于公元前1020年继位。《尚书》里收入的这篇《顾命》,历来争论不多。清华简等战国文献,亦证实了此文的可信。
二或许正因为《顾命》里没说“河图”为何物,后来,便有了很多丰富的解读。
《论语﹒子罕》记录孔子的话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这是说,孔子认为,凤鸟出现,象征盛世;河图,也预兆盛世到来。他感叹,自己生命旅程快走完了,还没见到预示盛世的凤鸟与河图。
问题在于,《论语》不见于先秦。汉代,才有鲁齐两家儒学分别教授《论语》。孔子不言怪力乱神,又信凤鸟河图,似乎矛盾。他这段话,倒很像出自西汉末年的谶纬方士之口。
三战国末期,秦国强盛。
吕不韦组织文人撰写了《吕氏春秋》。里面的《应同篇》说到一种祥瑞,叫“丹书”。
其文曰:“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
这部书里没说河图,但第一次说到一种祥瑞——“丹书”。
近百年后,西汉汉武帝时期,淮南王刘安网罗千余文人于门下,编写了《淮南子》一书。这部书的主要依据是《吕氏春秋》。
此书的《俶真训》中,第一次把河图与丹书联系在了一起。其云:“古者至德之世,贾便其肆,农乐其业,大夫安其职,而处士修其道;当此之时……洛出丹书,河出绿图。”
这是说,“丹书”由洛水所出,这应该是洛书的“最早版本”;黄河所出绿色的“图”,叫“绿图”,只应该是指“河图”。
稍晚,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把孔子《论语》里的话,改成了 “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
唐代刘知己说,补写《史记》的,从西汉算起有十五家。改动孔子话的究竟是司马迁还是补写的后人,真不好说。
不过,此时所谓《河图》与《洛书》,还只是天示的祥瑞。
四《易﹒系辞传》非出于孔子,早成共识。此书,最早成于战国,最晚成于西汉,此间非一次增删,也为共识。
《系辞传》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此谓圣人,是指伏羲。“则之”是“根据”——伏羲画八卦的时候,根据的是《河图》与《洛书》。
这是伏羲得《河图》与《洛书》最早的出处。
由此也可见,《系辞传》的这个说法,形成于汉代的可能性最大。
因为,汉代有一部谶纬之书,叫《礼纬》。此书何人所作已不可考,但名气一直很大,唐宋仍有巨大影响。
其中的《含文嘉篇》云:“伏羲德洽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
至此,就是在公元前140-前85年之间,《河图》与《洛书》被列在了一起,并形成了后来的关于《河图》和《洛书》的解读框架。
五那怎么又出了一个“上天给大禹《洛书》”的说法呢?
东汉成书的《汉书﹒五行志》说,这是西汉刘歆的说法。
刘歆说:“(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
按照刘歆的说法,上天赐给伏羲《河图》,而把《洛书》赐给了禹。
刘歆的依据,是《尚书﹒洪范》里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锡,就是“赐”,天赐的“九畴”里面包括《洛书》。他说,《洛书》上写着字。但究竟写了什么,他又语焉不详了。
从汉代开始,关于《河图》、《洛书》的书籍逐渐繁多。
关于《河图》的,有《河图纬》、《河图括地象》、《河图始开图》等等,比较有名的近四十种。
关于《洛书》的,有《洛书纬》、《洛书甄曜度》、《洛书灵准听》等九种。还有托伪老子、孔子的《河洛谶》各一种。
在所有谶纬之书中,关于河洛的,大约不低于四分之一。
当然,繁盛之间,流传之间,也不免混乱。具体不再详述。
六自汉至唐之前,大概因为时局混乱,没太多人关心《河图》、《洛书》之事。
隋唐之时,因伪造的孔安国《尚书传》又引起了对《河图》、《洛书》的关注。
伪孔传:“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所以次叙”。
这是说,《洛书》上的文字不多,不然,也用不到大禹再据此演绎,刘歆的说法是不对的。
据此,隋代儒者认为《洛书》是三十八个字,或者只有二十个字。
代表人物,是隋代南兰陵人萧吉。他在《五行大义》里,把《洛书》数字化了。
显然,隋代所说二十个字,以及萧吉的“数字化”,皆源于《左传》所言“象数”。但“二十个字”的概括性还不强,且“象”与“术”尚未分开。到了萧吉,则走出了与方士、术数分家的第一步,尽管他自己也是个方士。他对《洛书》概括的九个数字,来源于东汉的《大戴礼记》关于明堂“九室”的次第。
七宋代的陈抟,生于五代末,是个道士,常年在华山炼丹,又热衷钻研《易》学,对《河图》、《洛书》颇有心得。
陈抟的学说,后来分成了三大派别——邵雍等传他的《先天图》;刘牧等传他的《河图》、《洛书》;周敦颐等传他的《太极图》。
北宋的时候,有一部书叫《龙图》,专讲《河图》、《洛书》,署名陈抟,朱熹斥之为伪书,但很可能是陈抟的学生写的。其书说,《河图》由龙负出,所以叫《龙图》,这是伏羲画卦的依据。
北宋仁宗时的刘牧,写了《刘氏易解》十五卷。他说,《河图》、《洛书》全出于伏羲之世,伏羲根据其画《八卦》,只是“五行”的象数还没显明,所以禹后来才据之说《九畴》。
朱熹不赞成刘牧之说,他自己注解的书后来成为了官家审定的教科书,于是,刘牧之说就被否定了。
元代,吴澂说,“河图”是黄河中龙马背上的旋毛。
明代,赵谦写了《六书本义》,也提供了新的“河图”。
再往后,《河图》和《洛书》就基本不再有新的变化了。
八对《河图》、《洛书》的严重质疑,始自北宋。
最早的,是欧阳修。他在《易或问》、《易童子问》等篇里说了大致这样的意思——如果《河图》已具《八卦》之文,就不劳伏羲去画了;如果没有《八卦》之文,仍须人画,这《河图》又有何价值呢?如果说《河图》虽出,仍须靠人再画成卦,那当初为何不说是“取法于《河图》”呢?
不过,当时不太有人听得进他的话,他的学生苏轼就带头反对。
明代嘉靖三大家之一的归有光也站出来质疑。他在《易图论》里说,你讲《易》有《图》,那为何汉儒不传?为什么王、韩注《易》也不提?《图》那么详细,圣人只是照抄, 那还能叫圣人吗?
关于《洛书》,他说:“《洪范》之义甚明,而儒者以《洛书》乱之。其始起于纬书,而晚出于养生之家,非圣人语常而不语怪之旨也”。
清代,质疑《图》、《书》之声更深甚。
比如黄宗羲,还有他的弟弟黄宗炎,毛奇龄,胡渭等人。黄宗羲说,如果有“河图”,大约也应该是地理图而已。
20世纪初以来的学者,又有众多人对《河图》、《洛书》做过考证,几乎无一人认为汉代谶纬之学以后以至明代对此的解读是可信的。
所有人,对不是针对《易》,而是说,被汉代以后说的神秘的《河图》、《洛书》本不存在,何况说是“华夏文明的起源”。
我发过一篇“头条号”的文章,关于《河图》、《洛书》讲的更详细一些。有兴趣可搜出来看看。
不懂阴阳,学好先再为诸君一论。
有道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赳赳手游提供的为什么伏羲得到了河图,上天又给大禹洛书?《河图洛书》为什么称为华夏文明起源?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