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二战德军突击虎自行火炮?(突击虎自行火炮简笔画)

二毛 257

如何看待二战德军突击虎自行火炮?

一,如何看待二战德军突击虎自行火炮?

希特勒本身是一个非常喜欢巨炮重甲的人,在他的个人影响下,二战中后期的德国军工倾向于发展出一些极端重视火力和防护性,却忽视机动性能的武器。而在所有的德军武器中,外观最为奇特的不是虎王、猎虎或猎豹,一款炮管可以塞人的武器——“突击虎”才是最为奇特的存在。

早在1942年期间,德军受困于斯大林格勒的惨烈巷战中时,希特勒和德国军工人员就有一种想法,既制造一种携带大口径火炮的武器,用以在巷战中提供支援。当时,斯大林格勒已经被炸成废墟,大量的房屋已经被炸塌,守军可以在残骸中据守,各种火炮武器的杀伤力大打折扣。而坦克装甲武器进入城市废墟之后,机动非常不便,屡屡遭到苏军从死角发起的打击,如果能有一种武器能够提供大口径火炮的抵近支援,那么对德军来说无疑是很有帮助的。一开始,德军试图依托210mm榴弹炮,来设计携带大口径火炮的装甲武器,但火炮的研发滞后使得武器发展迟迟不能推进。

随后,德国人继续了“拿来主义”,和陆军火箭发射车一样,直接选用海军用于反潜的火箭发射器,安装到虎式坦克的底盘上。其使用的380mm Stu M RW61 L臼炮为5.4倍口径,如此低的倍径比是绝无仅有的,其火炮实质上类似火箭炮,使用的380mm炮弹底部有火箭推进装置,发射时依靠弹药本身的推动力。当然,如此短的倍径以及火箭推动的方式,使得火炮发射弹药的精度和射程都不远,射程通常在5公里以内,精度也差很多。同时,一发炮弹重达340公斤,使得每发射完一发炮弹,都需要乘员离开车内借助液压工具装填,于是射速便降到了8分钟一发,相比之下同期坦克的射速可以超过8发/分钟。

不仅如此,突击虎继承了德国重型坦克的机动性不足的问题,65吨的高重量虽然带来重防护,但可靠性和机动性都很糟糕。尤其是每辆突击虎的车体都是取自战场上回收的虎式坦克车体,因此最后量产的18辆突击虎几乎每辆都不一样。其结果,就是在战场上出现很高的故障率,加上过大的重量和德军总是处于撤退状态,基本上故障了就得被自己人炸毁。加上盟军掌控制空权,突击虎这种庞大笨重的武器一开火就会引来围攻。于是,整个战争结束,突击虎没有什么战绩,只是在华沙战役中炸毁过一栋楼,另有说法显示1辆突击虎的炮弹炸翻过3辆盟军谢尔曼坦克。

不过,虽然突击虎存在种种武器,但其设计还是存在亮点,且实际上可以满足巷战火力支援的要求。其340公斤的炮弹,内部填充了125公斤的高爆炸药,一发炮弹打垮一栋楼不是开玩笑的。如果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有这样的武器,类似巴浦洛夫大楼之类的坚固据点早就不存在了。对于拔除巷战坚固火力点来说,其机动性不足、可靠性差、射速过慢的问题也是可以容忍的。

突击虎本身具有极为强悍的防护性,突击虎可以抵近目标进行发射,每辆战车携带的14枚巨型炮弹足以将一片街区夷为平地,从而提供决定性的火力支援。虽然今天来看这样的武器没什么可取性,但是在二战中这种装备380mm巨炮的怪物还是能在巷战中发挥大作用的。有趣的是,德军作战手册中特意禁止乘员从炮管进出,可见突击虎的380mm火炮是多么地奇特。

二,二战德国虎式自行火炮

二战是奇思妙想不断涌现的时期。其中,“突击虎”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存在。这不只是因为它安装的巨炮,或是在《战地5》中出场,另外,它还起源自虎式坦克这种传奇武器。由于产量有限,加上前线的需求紧迫,二战德国只把少量的虎式底盘用于生产变形车,“突击虎”就是其中之一。它的故事发端于斯大林格勒——在这座以苏联最高领导人命名的城市,德军陷入了“由钢筋和混凝土建成的地狱”。

当时,苏联人将整个城市改造成了坚固的防线,为摧毁它们,德军甚至投入了重型火炮,但后者在混凝土建筑前依旧无能为力。面对连续不断的炮击,苏联守军坚持了超过两个月,并让德军付出了重大损失。在遭遇惨败之后,德国人意识到,他们需要一种大威力的巷战武器。

在立项之初,“突击虎”计划安装一门210毫米的大口径榴弹炮。但由于榴弹炮的开发出现了滞后,加上其威力也无法满足要求,整个计划一度陷入瓶颈。

但就在项目进退两难时,一种德国海军开发的武器却吸引了陆军。在1940年代初,德国的莱茵金属公司曾设计过一种380毫米口径的重型火箭炮——即“61型火箭发射器,它可以将数百公斤的炸药射向水下,摧毁藏匿于浅海的敌军潜艇。

这种火箭炮于是被移植到了“突击虎”上。从结构上看,它实际是一种短管火炮,炮身长度仅为口径的5.4倍。

按照一则定律:炮管长度与口径的比例越小,火炮的射程就越近,炮击的准确度也越低——为此,工程师们在380毫米炮弹的底部安装了火箭助推装置,这也是该武器被称为“火箭发射器”的原因所在。“突击虎”使用的380毫米炮弹包括两种,其中一种是空心装药破甲弹——它引爆时产生的高速射流能穿透2.5米的混凝土墙;另一种是普通的高爆弹——其内部填充了大约125千克炸药,能令巷战像拆迁一样简单。

“在开火时,一门大炮的炮组要考虑两个最基本的因素:距离和风速——它们直接影响了炮击的准确性。但“突击虎”的情况要更为复杂:由于火箭弹的助推燃料受温度的影响极大,其射程和弹道经常出现改变:一般来说,在15度的常温下,“突击虎”的炮弹可以被抛到5560米外;但在严寒状态下,这一数字经常无法达到5000米。



每一枚“突击虎”的炮弹重量都超过了340千克——几乎与5个成年男子的体重相当。正是因此,在搬运炮弹时,乘员需要依靠液压设备的帮助,但即使如此,一轮装填的时间还是达到了8分钟以上,这在后来的作战中产生了许多问题。

结构

与虎式坦克相比,突击虎的另一个变化在于上层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它的设计都受到了一种苏联自行火炮——SU-122的影响。在苏军中,SU-122也大体扮演着与“突击虎”相同的角色——即强行摧毁敌军的坚固据点。

SU-122设计给“突击虎”的最大影响,就是令后者抛弃了虎式坦克的垂直装甲,并更换了倾斜式装甲,其厚度则被增加到了150毫米——这一厚度在当时可谓绝无仅有,令“突击虎”可以抵御绝大部分坦克炮的直接射击




但与此同时,“突击虎”的重量也突破了65吨的大关。这一数字是当时普通坦克的两倍左右,至于其机动性则变得更为恶劣:越野状态下,它们的最高时速只有不足20千米。


研发

“突击虎”的设计在1943年8月完成,随着项目通过,批量生产的准备工作也正式开始。

按照最初的计划,工厂每个月将提供10辆“突击虎”,然而,但考虑到该计划会影响虎式坦克的生产,他们最终做了一个折衷的决定。

按照新设想,工厂将不会为“突击虎”专门生产底盘,相反,它们会废物利用,对大修中的虎式坦克进行改装。也正是用这种办法,柏林的阿尔凯特工厂(Alkett)在1943年夏天生产出了“突击虎”的原型——由于某些原因,原型车的上层结构采用了廉价的软钢——它在防护能力上也无法与品质更好的装甲钢同日而语。


这辆原型车的测试结果喜忧参半:“突击虎”的炮火威力令军方非常满意,但准确性、装填时间却过于漫长,全车的机动性也令人失望。另一个问题在于炮弹的供应: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军都没能生产出足够的380毫米空心装药破甲弹,令“突击虎”只能携带高爆弹投入战斗。另外,其测试还多次出现拖延,当工作完成时,前线的局势已经非常紧张。

测试和服役

1944年8月1日下午,驻扎在华沙的德军发现自己被装进了一个死亡陷阱:所有波兰居民都拿起了武器,从四面八方攻击驻军。狭窄的街道、坚固的建筑和顽强的抵抗者,这一切都让赶来增援的德国人陷入了困境。为镇压起义,他们调集了几乎所有的新式武器。



在完成测试后不久,“突击虎”的原型车直接开往了战场:8月中旬,它携带12发炮弹抵达了华沙市区。为了最大限度地进行宣传,德军还破天荒地拍摄了这种“秘武器”轰击起义军的影像——在骇人的呼啸声中,一枚380毫米炮弹破膛而出,将半栋公寓楼夷为平地。



然而,这次行动也再次证明了原先的问题:380毫米火箭弹的性能不尽人意。它的准确性仍有待提升,另外,在轰击混凝土建筑时,高爆弹的表现大体良好,但面对砖砌房屋时却是另一种情况。由于炮弹巨大的穿透力,它们经常穿过墙壁,径直插入地下,期间,其爆炸的威力也会被土壤吸收。

正是因此,在第一辆原型车抵达华沙后不久,另一辆新“突击虎”也携带着调整过引信的炮弹抵达了前线。与此同时,相关的生产也在后方进行。虽然此时的战局已是江河日下,但由于希特勒本人的偏爱,“突击虎”的生产仍然像涓涓细流一样持续了两个月。

所有量产型的“突击虎”都完成于1944年夏秋之交,其第一辆于8月13日下线,最后一辆则在9月21日组装完成。这些车辆和原型车存在一定的区别,比如量产车的火炮内有36根膛线,而原型车只有9根——这种变化会对火炮的弹道带来影响。

1944年夏末,德军用这些新下线的车辆组建了三个“装甲突击臼炮连”。按照编制,这些连队都下属两个排,每个排各拥有两辆“突击虎”。同时,为运送给养、人员和设备,并为自行火炮提供战场支援,所有连队还有一辆半履带装甲车、4辆牵引车和14辆卡车和轿车等作为配属载具。

作为最早装备“突击虎”的部队,第1000装甲突击臼炮连组建于1944年秋天,它们的经历非常有趣,因为其前身是正是被派往华沙的两辆“突击虎”;在完成对起义的镇压后,这支特殊的分队又被派往匈牙利,试图镇压一起反德政变:按照计划,如果匈牙利人负隅顽抗,它们就将轰平其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但幸运的是,这项丧心病狂的计划并没有得到执行。

在从匈牙利返回后,利用新收到的车辆和人员,这支分队很快被扩编成了第1000连,而他们的下一个战场位于西线。在这里,希特勒正在筹备着一场规模惊人的赌局。1944年末,利用夜幕和秋雾的掩护,他开始向德国西部调集大军,准备通过一次大胆的袭击,突入西方盟军的战线,进而制造一次新的“敦刻尔克”:在军事历史书上,这场战役有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突出部战役”。

按照计划,第1000连也将加入对美军的攻击。最初,该连被配属给了第15集团军,后来又先后被调拨给第67军和第6装甲集团军——这些部队都位于进攻部队的北翼,与之道抵达的还有在9月末组建的第1001连。

当“突击虎”开赴战场时,沿途却呈现出一副惨淡景象。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交通,由于路况过于恶劣,甚至在进攻开始后数天,许多部队仍然滞留在后方,“突击虎”也根本无法前进。

关于这两支部队的参战情况,现有资料的记载已不甚明确。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当时,第1000连一共拥有3辆可行动的战车,第1001连则有4辆——其中,后者的部署区域在靠近德国-比利时边界的迪伦(Duren)附近。

按照一份未证实的报告,在此期间,第1001连曾用一发炮弹击毁过三辆盟军坦克——不过,这种说法可能纯属杜撰:虽然“突击虎”火力强大,但每发炮弹的威力只与普通的250千克航空炸弹相当——在战场上,它很难实现如此夸张的杀伤效果,除非受害的坦克肩并肩地排在一起。

真实的情况可能是:在突出部战役中,“突击虎”的问题远远超过了成绩。在开火时,它们会产生强烈的声响和闪光,从而引来敌人的注意,在很多情况下,它们只发射一枚炮弹,便会引来数十门美军火炮的压制。同样,由于全重超过了65吨,“突击虎”的行走装置经常不堪重负。

结局

在冬天,已经有“突击虎”因为故障彻底报废,而在1945年春天,随着德军不断败退,这一数字更是节节攀升。到3月时,大部分“突击虎”都被自己的乘员炸毁或抛弃:备件越来越少,机械磨损越来越严重——最终,这两个连队(当然还有1945年1月才投入战斗的第1002连)都被迫放弃了全部装备,徒步向后方撤退。


但并非所有的“突击虎”都灰飞烟灭,在战争结束时,至少有三辆这种自行火炮落入了盟国手中,其中一些在接受完战后测试后便被拆解,另外有两辆则幸存下来,成了博物馆中的展品。第一辆位于莫斯科郊外的库宾卡坦克博物馆,另一辆则在德国明斯特。其中,前者可能是在1944年撤回后方的原型车,这辆车后来在1945年夏天被红军缴获,并和著名的“鼠”式坦克一道被运送回国。

总的来说,“突击虎”是一项失败的设计:装填缓慢和超重的问题,已经完全盖过了其性能中亮点。在将装甲提升到150毫米后,其重量较虎式坦克上升了约20%,这导致传统和行走装置不堪重负;另外,低精确度的火箭炮也从来不是摧毁坚固据点的最佳选择——直到二战结束后、短程地对地导弹的出现,相关问题才迎刃而解。

与现实中的失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突击虎”在游戏中的出镜率却异常之高。这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风行于欧美的二战热潮;不仅如此,“突击虎”本身也有一些引人注目的特点,比如大威力的主炮、带有工业朋克风格的外观,以及产量稀少催生的神秘感——它们都满足了军事爱好者们对“秘密武器”的终极幻想。

第一辆“突击虎”何时出现于游戏已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1990年代末,它的身影就已经出现在了日本厂商推出的《大战略2》等策略游戏中。而在2000年前后推出的即时策略游戏《突袭》系列中,玩家也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

同样,“突击虎”也并非在《战地》系列中第一次出现,在《战地1942》的资料片“秘密武器”中,它们也曾在若干张地图中出现,同时,这些游戏也基本还原了“突击虎”的技术特点,比如强大的火力和缓慢的装填。在近来,一些二战策略游戏也没有忘记它,《英雄连2:西线大军》就是其中之一——不过,召唤一辆“突击虎”的花费也相当惊人,而且它们也正如现实中一样笨拙和迟钝,玩家部署这些武器时必须格外小心。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在《战地5》中,每天都有数千辆“突击虎”被召唤出来,以远超真实情况的射速轰击着负隅顽抗的敌人。这也是历史的诡异之处:一种现实中完全失败的武器,却在虚拟世界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赳赳手游提供的如何看待二战德军突击虎自行火炮?(突击虎自行火炮简笔画)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折扣手游手游

折扣手游手游

最低折扣游戏盒子

下载游戏折扣

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