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竹林七贤"指的是哪七个人?通常谁被认为是他们中的背叛者?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因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出处:《晋书·嵇康传》:“嵇康居山阳,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说起魏晋名士,大家或许也只对几个比较有名的人有所耳闻,比如阮籍,嵇康,但是对于其他的竹林七贤,大家恐怕连他们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竹林七贤之中,大家比较不熟悉的人,他的名字叫吕巽。吕巽算是竹林七贤中的一个背叛者。
在竹林七贤中有一个人时常奔走于朋友之间,他的名字叫做向秀。向秀像是这几个朋友之间的纽带一样,竹林七贤的各位分散住在不同的地方,他们有的人打铁,有的人过着隐居田园的生活,而向秀就时常奔走于朋友之间,陪陪这个陪陪那个,使大家都不太孤单。向秀曾经陪着嵇康一起打过铁,也曾经前去帮助过种菜灌园的一位朋友,吕安。而吕巽就是吕安的哥哥。这个兄弟俩曾经都是嵇康的好朋友,但是这两兄弟忽然闹出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大官司。那便是哥哥吕巽看上了弟弟吕安的妻子,并且偷偷的占有了自己的弟媳。为了掩饰这一个丑闻,就竟然给弟弟安上了一个不孝的罪名,把他的弟弟上诉到朝廷。
众所周知,不孝,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罪名,而吕巽这样做无疑是衣冠禽兽。但是吕巽却是原告,哥哥控告弟弟不孝,这很能显示自己的道德形象,而当时的朝廷混乱,统治着难以用“忠”字来平天下,那么社会必然也需要一个新的道德规范,那“孝”就成了当时的社会规范,所以统治者对孝看的是非常重的。这两个当时比较有名的名士,以孝字打了官司,朝廷自然也乐于借此来重申孝道。那么相反,作为被告的吕安虽然是被冤屈的,却难以自辩,作为一个清高的文人,他怎么能把自己哥哥霸占自己妻子的家丑来公诸于世呢?而且这样的事情你哪里有证据呢?而且妻子经历了这件事情之后应该如何自处?家族的门庭应该何以避羞?
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最大的无耻和无赖的时候,受害者往往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那些施暴者往往利用受害者的羞耻心,一而再再而三的欺人太甚。而且这些施暴者往往站在统治者的那一边,把他的所有罪名,社会的心理都考虑完全了,所以等于受害者自身陷于了孤立无援的境地。此时的受害者除了眼泪汪汪地自尽以外,好像是没有什么别的办法了。如果说还有最后的一个办法,最后的一线生机,那就是寻找自己最知心的朋友倾诉一番,但是在这种已经治罪了的情况之下,许多平时引为知己的好朋友早已一一躲开,害怕惹事上身。此时,人性的脆弱以及友谊的脆弱便可见一斑了。
此时的吕安可谓是投告无门,他想到了自己最为尊贵,最为高贵的朋友嵇康,而嵇康果然是嵇康,立即拍案而起。此时的吕安已经因为不孝的罪名而获罪。嵇康虽不知官场门路,他唯一所能做的便是痛骂吕巽一顿,宣布绝交。这封绝交信写得极其悲愤,他怒斥吕巽诬陷无辜,包藏祸心,后悔自己以前无原则的劝吕安忍让,觉得自己对不起吕安,对于吕巽除了决裂,则无话可说。但是就是这样一封绝交书,仅是为了一个蒙冤的朋友说了几句话,同时识破了一个假朋友,仅此而已。但是嵇康因为这件事被捕了,理由很简单他是不孝者的同党。而不孝者的同党应该如何论罪呢?此时的嵇康和吕安等于是站在了统治者希望宣传孝道的对立面上,这样于统治的安定相悖的罪名,尽管再小也是不可容忍的,所以司马昭下令判处嵇康和吕安死刑,立即执行。
从吕巽的这件事情上我们似乎可以看出,当时时代的混乱,以及许多事情发生的仿佛滑稽可笑。只要和政治沾染上了关系,所有的一切仿佛就轻重失衡了。 吕安,不是因为他受了冤屈而死的,更不是因为他所谓不孝的罪名而死的,而是因为他站在了统治着宣传思想的对立面,并且还拉上了嵇康这么一个强大的文化名人,形成了社会的感召力,这在什么时候都是不能被统治者容忍的。我们也仿佛能看到小人,如果存在在我们身边是何等的具有威力。
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讲,我们只能说一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只能认真的识别身边的小人,尽力的不去招惹他们,将他们排除在外。再扩大一点,当一个正直的人受到诬陷的时候,或许我们这些普通人可以帮他一把,救他于小人的谗言之下。
二,竹林七贤是谁谁谁
“竹林七贤”就是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竹林七贤”,顾名思义,就是他们聚会的地点是在竹林之中,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嵇康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
谁被认为是他们中的背叛者?
七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也因此被杀。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
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山巨源就是山涛,大概意思是说自己性格慵懒以及志在长生而不愿追求功名。嵇康总结了无法进入官场的“七不堪,二不可”,说山涛让他做官就是害了他。“不可自见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也,己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意思是说,我原以为你够朋友,谁知道你却像那强迫别人戴花帽子的蠢家伙,像那专吃臭尸烂肉的猫头鹰一样。本来还以为你了解我,原来不是这样,这样的朋友不要也罢了。
嵇康做得似乎有点过了,山涛本好意思,出于保护好友才推荐嵇康做官,不愿意谢绝就好了,不必大费周章写这么一封断交信。
其实,嵇康“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实际是像司马昭喊话,至死也不屈节。正因如此,他与山涛并没有真正的断交。后来嵇康自知在劫难逃,对后事做了安排,他没有将儿子托付给自己的哥哥,而是将儿子托付给了山涛。他对儿子说:“只要山巨源在,你就不会是孤儿。”山涛也不负众望将嵇康的儿子悉心培养。不与当权者合作,是导致嵇康之死的祸根,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得罪了小人钟会。
王戎是七人中年龄最小的,从小颇有胆识,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表演,当时猛兽在笼子中咆哮,众人都吓跑了,只有王戎站着不动,神色自若。
长大后,王戎仿佛换了个人,以“超级吝啬”而闻名朝野。虽名列“竹林七贤”,却并不像其他几位那样清新脱俗,反倒是“取容于世,旁委货财”,世俗意味很浓重。
王戎的抠门,和各种奇葩做法给后世人留下笑柄。不过,人无完人,他充分发扬了自己的“不足”,让周围的人不至于认为他“水至清”,在乱世中保全了性命。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王戎发扬的“不足”也是他的生存智慧。
三,请问竹林七贤是哪七位
竹林七贤通常指的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七人。吕巽通常被认为是“竹林七贤”的背叛者。
四,竹林七贤哪几位?
“竹林七贤”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均倡导“清静无为”的玄学理念,虽然都醉心于玄学,但是他们的思想倾向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竹林七贤”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都在曹魏政权时代做官,而对执掌大权已经有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没有好感,对于入晋为官也不感兴趣,坚守志向绝不出仕。而山涛却选择了完全不同的一条路,在四十岁时投靠了司马师,入朝为官,历任尚书吏部郎、伺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后来,山涛的官位越做越大,便举荐嵇康来接替自己原来的职位。嵇康不愿意出仕为官,思来想去就写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对世人宣布与山涛绝交。
当时的人都认为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他入晋为官后长期位居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职,在晋武帝、晋惠帝两朝为官。王戎历任的职务几乎与山涛相似,身居高位。
普通大众眼中王戎和山涛通常会被认为是“竹林七贤”中的背叛者,是因为他们都背弃了当初的理想,依附司马氏入晋为官。细想一下,“人各有志”,身逢乱世,他们的选择也不失为明者保身之举。五,竹林七贤分别是哪几个人
“竹林七贤”指的是西晋山涛、嵇康、阮籍、刘伶、王戎、阮咸、向秀。他们常常在竹林间啸聚吟咏,酬唱应答,故称竹林七贤。这七个人都是名士。这其中的代表人物为嵇康和阮籍,他们集中体现了名士风流的核心气质。那就是洒脱不羁,任诞放达,藐视礼法。
说是背叛也说不上,其中最不合群的应该是王戎,王戎天生吝啬,一身俗气。《世说新语》记载,对于七人的聚会,王戎常常迟到。有一次他又迟了,嵇康有点生气地说:你这个俗人一来,破坏了我们几个喝酒的心情。王戎并不生气,反而笑笑说:你们可不是一般人,不可能被我这样一个俗人破坏心情的。总之,王戎算是七贤之中相对比较另类的。但也有观点认为,王戎的俗都是装出来的,不是真俗,而是明哲保身的一种方式。
有的人也认为,山涛是背叛者,主要原因是他身居高位,是皇上身边的重臣。因此有时候难免代表一些官方立场。所以嵇康对他是有意见的,最后还和他绝交了。实际上,嵇康虽然写了那篇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但在心里一直把山涛作为挚友和知己,甚至临终前把儿子嵇邵托付给山涛。山涛也不负重托,一直把嵇邵照顾得妥妥的,还推荐他做了侍中。所以山涛和嵇康,君子有隙,不出恶声,都是内心坦坦荡荡。所以山涛也并不能认为是背叛者。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赳赳手游提供的"竹林七贤"指的是哪七个人?通常谁被认为是他们中的背叛者?(竹林七贤分别是谁?)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