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德军为何将"装甲集群"重新命名为"装甲集团军"?二者有什么区别?

二毛 324

1941年,德军为何将

一,1941年,德军为何将"装甲集群"重新命名为"装甲集团军"?二者有什么区别?

这事其实挺专业的,需要对二战德军的编制有全面的了解,最关键要掌握“集群”这个名词的含义,通俗点说,它是“战役集群”的简称,是为了某次战役而临时编组的作战单位。二战德军的战役集群,可以分为“集团军级”(Armee-Abteilung)和“军级”(Korps-Abteilung)两类,而师级及其以下的类似临时编制则谓为“战斗群”(Kampfgruppe),恐怕这个名词喜研苏德战史的朋友应该特别熟悉。

(陆军元帅克莱斯特)

德军的第一个装甲集群编制出现在1940年西欧战役期间,在A集团军群编成内特别加强了一个“克莱斯特装甲集群”(Panzergruppe Kleis),看见了么,它甚至连一个正式的番号都没有,而是以军事主官的名字代称的。该战役集群就是为了“黄色计划”这次战役专门编组的临时建制,下辖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莱因哈特的第41装甲军和第14军共八个师的兵力,坦克上一般涂装克莱斯特的首字母代号“K”字。

军事文章上经常将“装甲集群”写作装甲军团、装甲兵团,显然是不够专业和准确的。作为临时性的建制单位,“装甲集群”的基本特征有三,其一是编制内兵力兵器并不固定,正常情况下德国的集团军会下辖三个军,而装甲集群则可能有两个军(比如霍普纳的第4装甲集群)、也可能三个军(比如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各军下辖的师级单位数量也未必定额。

(霍普纳将军)

其二,是它的级别为“集团军级战役集群”,这一点可从克莱斯特、古德里安、霍特等人的军衔上反映出来,均为陆军大将。一般来说,德军的师长军衔基本为中将(部分为少将)、军长基本为兵种上将、集团军司令为大将(甚至有陆军元帅的,比如克鲁格),集团军群总司令为陆军元帅((即便是大将代理,也很快获得晋升),所以四个“装甲集群”司令的军衔也体现了作战单位级别。

最关键的第三个特征,是装甲集群作为临时建制,不设总参军官、没有单独的支援和保障单位,说白了,其指挥机关是一个并不健全的简易司令部。也就是说,克莱斯特装甲集群分别是西欧战役、巴尔干战役的临时战役集群,而1941年6月之前虽然改称为第1装甲集群,也不过是为了“巴巴罗萨行动”专门组建的战役集群,配属在南方集团军群内遂行主要突击任务。

(德国装甲兵中尉)

同时组建了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霍特第3装甲集群和霍普纳第4装甲集群,理论上说,在战役结束后各集群所辖部队可能会归建、集群作战司令部可能被撤销。但是到了1941年晚些时候,德军最高统帅部发现闪电战已经事实上破产,“巴巴罗萨”告一段乱,同时发现各装甲集群在推进过程中后勤保障非常薄弱,影响了坦克部队的战斗力。

于是在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行动”之前,德军着手将四个装甲集群升格为正式编制的“装甲集团军”,最先得到番号的是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1941年10月6日,没有参加莫斯科会战),其他几个装甲集群也分别进行改制,一边作战一边还要进行增加人员、调整序列、配齐参谋等工作,因此到1942年初才全部完成。第1装甲集团军之所以升格最快,是因为克莱斯特的部队征战已久,组织和指挥架构比较成熟,且没有会战任务。

(古德里安在战场上)

可以从第1装甲集群的作战序列看出细节:法国战役期间下辖第19装甲军、第41装甲军和第14摩托化军;巴尔干战役中该集群只编有第14摩托化军参加了入侵南斯拉夫、希腊的作战行动,不过该军下辖第5装甲师、第11装甲师、第294步兵师、第4山地师、第60机械化步兵师,以及1个机械化重炮营,1个机械化突击营、1个突击营、2个道桥队等杂七杂八的临时配属部队,编制远大于普通的军。

到了入侵苏联的1941年6月,第一装甲集群的作战序列又更换为第3摩托化军、第14摩托化军和第48摩托化军。而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1943年初,以该集群升格的“第一装甲集团军”已经下辖第3装甲军(第14、第16、第22装甲师,第60摩托化步兵师)、第11步兵军:(第295步兵师,罗马尼亚第2步兵师。)、 第44步兵军(第97、第101猎兵师,第68、第257步兵师)、第51步兵军(第44、第62、第71、第297、第384步兵师),共四个军15个师的兵力。

(霍特在战场上)

因此这也是另外一个特征,即装甲集群升格为“集团军”建制后,所辖装甲部队和坦克的比例反而下降了,步兵师占比明显增大,更类似于苏军的“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原因在于,装甲集团军不再像“装甲集群”那样,只在战役中作为装甲矛头闷头突进,而是要负责某个战略方向上的全盘作战,既要攻也要守,遂在编成内要均衡配置坦克、步兵和支援部队,否则缺乏步坦协同的纯粹装甲单位,是难以胜任复杂战役战斗的。

德军先后组建了国防军六个装甲集团军和两个党卫装甲集团军,其中迪特里希的党卫第6装甲集团军其实是由国防军第6装甲集团军改编而来,所以番号有所交叉。而在阿登战役期间,曼陀菲尔的第5装甲集团军,是由西线德军总司令部直辖的“西线装甲集群”(Panzergruppe West )升格而来。

(曼陀菲尔将军)

这个集群在初建时仅有七个装甲师而几乎没什么步兵,隆美尔正是因为该集群的指挥问题,跟约德尔和古德里安吵得一塌糊涂,最终只得到其中三个师的指挥权。

“西线装甲集群”升格为第5装甲集团军后,虽然增加到三个军的番号,却只有两个装甲师,而同时塞进了五个所谓的“国民掷弹兵师”,这也就印证了装甲集团军的最后一个特征:部队番号虽挂着“装甲”字样,其实已不再是纯粹的坦克部队和快速兵团,不过是比普通的集团军所辖装甲部队多一点而已。

(德军坦克)

在“巴巴罗萨”计划初期,包括之前的近两年战争里,德军的装甲部队都是以“装甲集群”这样的番号在战场上活跃着,在1941年10月5日,第1、第2、第4装甲集群转变为装甲集团军,后三天的10月8日,第3装甲集群也转变为装甲集团军。



装甲集群作为德国陆军的先锋部队,在每一次战争中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波兰战役和法国战役,包括之后的巴尔干半岛战役,都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随着“巴巴罗萨”计划的实施,装甲部队面临的困境也愈发多了起来。由于苏联国土广袤,装甲部队奔袭进攻的很远,导致后勤补给线逐渐延长,人员和物资的补给越来越困难,有的时候装甲部队不得不为了等待救援物资而放弃进攻。这些问题的频频出现,让德军司令部不得不认真考虑了。

上述问题的出现,让“装甲集群”这一编制的弊端就越显得明显。装甲集群的武器装备虽然优于同级别的普通集团军,但是弹药燃料却要靠友邻集团军的兵站来供应。因此,物资消耗量大的装甲集群常常处于半饥饿状态。所以,为了保证装甲部队应有的战斗力,必须拥有自己独立的兵站基地,于是就理所当然的升格为装甲集团军了。

成为装甲集团军后,其职能也有所增加。之前的装甲集群只负责一股劲的往前冲,通过强大火力占领对方地域,随后将这些地域交给友邻部队来管辖。但是现在,需要自己担负起所占领地域的管理职能,所以新委派了集团军后方地域支援部队。集团军后方地域支援部队大概位于一线部队后方的20—50公里处,其兵站和人事职员需要同更后方的集团军群后方地域衔接。集团军后方支援部队的主官直接听命于所配属的装甲集团军的指挥官,不仅为一线部队负责提供补给、运输、卫生、人事等,还担负占领地域的行政职能和治安维持。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随着战场形势的逐步变化而不断升级展开的。从德军的装甲部署来看,组建装甲集群是为了充分体现以装甲坦克为主的快速机动作战,而升级为装甲集团军又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战场环境,更有利于体现步坦结合以及解决装甲补充困难的不足。

首先,组建装甲集群是德军集中装甲力量打闪击战的必然过程。

从二战历史发现,虽然闪击战理论是古德里安创建不假,但如何充分发挥装甲坦克的突击作用并不是他首次提出来,古德里安也是在一战后经过不断地吸取经验教训,包括装甲坦克在一战中的综合保障作用,从而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进攻理论。

但是,闪击战理论从初创到付诸实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刚开始古德里安就遭遇到两个难题,一个是国防军将领们的抵制,一个是到哪里建造那么多的坦克供他试验。好在古德里安的想法在1934年就被阿道夫所重视,他的扩张野心和理念正需要快速进攻理论的支撑,两人一拍即合。但阿道夫并没有迅速组建出一支强大的装甲部队,也是让古德里安组建一个装甲营来进行演示,然后才逐渐装备了装甲团装甲旅,到1937年时,古德里安已经有了装甲师的编制。

这里面,德军组建装甲部队由于需要国防军的配合,客观上讲,在阿道夫没有正式与英法决裂,或者说没有正式以战争形式与英法公开抵抗时,《凡尔赛条约》还是有约束作用的,所以,德军想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出现在世人面前,闪击战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人们会发现,1938年3月,戈林指挥装甲部队第一次闪击捷克斯洛伐克时,装甲部队的突击力量还不明显,但在1939年朱可夫与日军在诺门罕使用坦克进行陆地作战时,德军也发现了装甲坦克的无可替代作用,所以,在9月1日闪击波兰时,苏德双方的坦克部队是首当其冲的。

从这个层面讲,从闪击波兰到进攻西欧,德军先是以两个集团军群小试牛刀,各个集团军群里又单独使用了一些装甲师作前锋;但在闪击西欧时,德军却升级了打法,集团军群也增加到3个,装甲师更是出现了古德里安装甲群、克莱斯特装甲群以及霍普纳装甲群等。说明德军的装甲集团配置是随着战场形势变化而变化的。

其次,升级为装甲集团军,是德军进一步适应战场形势而采取的正确决定。

实际上,围绕使用装甲部队到底是单独作战还是步坦协同作战的问题,苏德两军都经历了一系列的战场考验。当苏军在1939年苏芬冬季战争遭遇芬军游击作战,苏军的装甲部队出现大量损失时,斯大林也在琢磨如何重点发展空军和炮兵部队的问题,这也是1940年冬天朱可夫和巴甫洛夫提出要组建20个机械化军,他并不十分重视的原因。

而在德军一方,在苏德战争展开以前,德军虽然在闪击波兰和闪击西欧以后获得了一些作战经验,但对苏联的地理环境研究得还不够,所以在1940年12月18日下达巴巴罗萨指令时,仍然是按照3个集团军群的规模展开部署,不同的是,进攻规模更大兵力更多,而组建的4支装甲集群也是前所未有的。

但闪击苏联时,德军确实存在一些忧虑,一方面,古德里安接到组建4个装甲集群命令时,德军的军工生产并没达到战争所需,除了轮式装甲车辆成为主力外,装甲数量也达不到作战需要,所以只能将缴获的法国坦克改装涂上德军标志。另一方面,在进攻西欧时出现的步坦协同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由于闪击波兰和占领法国太容易,客观上闪击战的速成掩盖了后勤补给不足的短板。

所以,在莫斯科战役打得最关键的时刻,也就是1941年12月初,德军在经历一系列闪击战胜利以后,突然发现在冬季作战和面对莫斯科复杂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时,单方面以装甲部队进攻并不能解决战场上指挥协调和攻城作战,必须要赋予装甲部队更大的自主权,加上前期进攻苏联时,4支装甲集群的装甲坦克损失过半,需要组建新的装甲部队来适应战场打法,装甲集团军由此应运而生。

通过上面的分析看出,德军组建装甲集团军是为了更好的适应战场形势,客观上讲是德军及时调整了进攻思路,也是对单纯快速机动的一个纠编,和苏军将机械化军升级为坦克集团军一样,大量的摩托化和步兵以及反坦克部队融入装甲战斗群,更有利于装甲部队指挥官进可攻退可守,这是对使用装甲部队的一种进步。但德军由于战争潜力和军工生产都跟不上来,整个二战期间,德军只组建了6个装甲集团军,与苏军大量组建的坦克集团军相比,差距很大,但在作战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却是其它集团军无法比拟的。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赳赳手游提供的1941年,德军为何将"装甲集群"重新命名为"装甲集团军"?二者有什么区别?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折扣手游手游

折扣手游手游

最低折扣游戏盒子

下载游戏折扣

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