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军强攻诺曼底,为何偏偏在奥马哈伤亡惨重?战舰都去哪了?(诺曼底登陆奥马哈海滩)

二毛 275

盟军强攻诺曼底,为何偏偏在奥马哈伤亡惨重?战舰都去哪了?

一,盟军强攻诺曼底,为何偏偏在奥马哈伤亡惨重?战舰都去哪了?

诺曼底登陆战中,盟军共有犹他、奥马哈、金滩、朱诺和剑滩五个登陆点,其中,奥马哈伤亡惨重最惨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最后确实是靠海军军舰靠近以后实施火力支援,才得以最终突破。

第一、在登陆作战开始前,对奥马哈的火力准备不足,这一带德军的工事损失不大。

在登陆作战前,盟军海军对各登陆点的德军工事进行了炮击,随即空军也派出飞机进行轰炸。但是在战前根据情报分析,在奥马哈海滩的霍克角上,德军部署了155毫米火炮。盟军虽然派出了一个突击队去破坏德军的炮兵阵地,但是到登陆战开始时,突击队还是没能完成任务。

由于霍克角德军炮兵阵地的存在,盟军负责火力支援的驱逐舰只能在远距离上炮击德军阵地,这直接影响了命中率。而空军则更糟糕,他们轰炸时炸错了目标,所以在盟军开始登陆时,奥马哈海滩附近的德军工事大部分完好无损。登陆部队展开进攻时自然损失惨重了。

第二,进攻时过早的投放了坦克。

按照计划,盟军登陆时将在奥马哈海滩投入一支坦克部队,掩护步兵作战。然而在登陆战开始以后,由于过早的投放坦克,实际上大部分坦克根本没能开到岸上。残存的少量坦克无法形成突击,步兵也缺乏掩护,所以进展缓慢。

第三,奥马哈海滩的地形易守难攻,也增加了攻击的难度。

奥马哈海滩的大部分地区都有着难以攀登的悬崖,再加上海滩上德军又设置了障碍物,严重影响了盟军的登陆工作和部队展开。登陆部队长时间滞留在沙滩上,损失自然也大了。

不过在这个危急时刻,盟军的17艘驱逐舰发现陆军部队损失惨重以后,冒着风险靠近海岸,在近距离对德军工事展开炮击。在它们的火力掩护下,登陆部队终于突破了德军的阻碍,顺利登陆。

二,诺曼底级战列舰

诺曼底登陆战役是历史爱好者们耳熟能详的一个话题,就其计划之周、规模之宏大和行动之巧妙来说,在战争史上还从未有过类似的先例。这场涉及海陆空三军以及多种作战样式的军事行动在今天也以“D日”(D-Day)为其代名词,并成为了文艺领域的一个经久不衰的表现主题。世纪之交上映的美国大片《拯救大兵瑞恩》堪称是“战壕真实”的殿堂级作品,真假参半的传奇“奥马哈之兽”(the beast of Omaha)曾于各大军事论坛引发过激烈的讨论,在2020年4月份,更是有一本名为《血腥奥马哈》的译作在国内首度面市……

“血腥奥马哈”(Bloody Omaha)的说法其实由来已久。在诺曼底登陆战的奥马哈海滩爆发了最为激烈的战斗,登陆的美军部队所蒙受的伤亡也最为惨重。根据西方军史学者的最新研究,从1944年6月6日零时至24时,参与奥马哈之战的盟国陆海空三军部队的伤亡及失踪总数高达4720人,当然,其中绝大多数都归于登陆行动首当其冲的美国第1步兵师和第29步兵师。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的数字,而通过下文的对比,想必各位战友对此会有更直观的认识。

盟军在诺曼底战区的两栖登陆地点共分为5个滩头。按照从西往东的顺序,其战术代号依次为“犹他”(Utah)、“奥马哈”(Omaha)、“黄金”(Gold)、“朱诺”(Juno)和“宝剑”(Sword)。

在“犹他”海滩登陆的美军部队当日阵亡人数仅有197人,尚不足战前预计数字的10%,这里也是盟军当日损失最小的海滩。在由英联邦军队负责的三个海滩中,其伤亡情况也远没有在“奥马哈”那么离谱,其中:“黄金”、“朱诺"与“宝剑”三个海滩的D日人员损失大致分别为1100,1200和630。

如果从 D日伤亡失踪总人数/D日上岸总兵力的百分比来看,结果则更加悬殊。如下:

奥马哈海滩 - 4720/34250 = 13.8%

犹他海滩 - 589/23250 =2.5%

黄金海滩 - 1100/24970 = 4.4%

朱诺海滩 - 1200/21400 = 5.6%

宝剑海滩 - 630/28845 = 2.2%

可以看出,占比第二位的“朱诺”海滩,其人员损失百分比尚不足“奥马哈”海滩的1/2,所以说奥马哈海滩“伤亡惨重”名副其实。

就战场区域来看,奥马哈海滩的宽度不过6千米,而其作战地幅的纵深,即使以D日结束时美军单位推进的最远点计算,从水际边缘到该点之距离也不过3千米左右。如果考虑到大多数最为血腥的战斗均发生于当日上午和下午早些时候,那么奥马哈滩头的主战场纵深仅有1千米左右。难怪很多军史作者会用太平洋上的塔拉瓦环礁与奥马哈海滩做对比,狭小的战场环境、守军严密之防御和猛烈之火力,以及登陆当日美军部队所蒙受的惨重损失,二者确有相像之处。

确定了“是不是”的问题,下面就让老白和大家说说“为什么”,为什么一贯惜命的美国军队,会在这样一个地方泼洒了如此之多的鲜血。

两栖作战行动本身的特点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战争的根本原则之一,然而,两栖登陆作战的特殊性却决定了它只能是一场面对敌设防战线的正面攻击行动。二战期间,美国陆军突击训练中心的一位教官曾针对《美军两栖作战手册》里有关 “在初始突击中应避开筑垒地域并从后方夺取之” 的表述作出了堪称精辟的评语:如果你能绕到后方那简直是太棒了!

在此种作战模式下,兵法上的“避实就虚”、“声东击西”等要素难以在战术层面上付诸实践,更多的恐怕只能落于宏观战略层面。具体到本案例的盟军一方,就是围绕着加来和诺曼底这两个可能的登陆地点而展开的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欺敌行动。

两栖登陆作战也是兵法中典型的“背水一战”,一旦作战失利,已上岸的部队难有全身而退的机会。正因如此,进攻方不但要力争确保制空权和制海权,而且也会集结占绝对优势的兵力和火力,要说每次两栖登陆行动都有决战性质,也许并不为过。在奥马哈海滩的登陆行动中,美军于D日当天每1000米的正面上投入的兵力即多达5000人,此外,单单是在近岸海域执行火力支援任务的盟国海军“O”特遣队,即囊括了2艘战列舰+4艘轻巡洋舰+12艘驱逐舰,其火力投送能力令人叹为观止。哪怕是二战后期屡次实施大师级之战略打击的苏联红军,在其主要突破地域上集结的兵力和火力也难以与之匹敌。

其实,早在1949年西线战役结束之后,德国人就意识到终有一天盟军会再次反攻欧洲大陆。所以他们一方面叫嚣着发动“海狮”行动,同时却在从挪威北部直至比斯开湾的长达4800千米的前线上,开始了规模浩大的“大西洋铁壁” (Atlantic Wall)之建设工作。虽说“处处设防等于不设防”,可法国东北部和佛兰德斯地区的英吉利海峡沿岸,毫无疑问是德军精挑细选的防卫重点。在像奥马哈海滩这样以滩平坡缓、潮汐稳静为显著特征的海岸线上,无论德军是否部署了足够的机动兵力,至少各种各样的海滩障碍物和雷场,以及海岸线上部署的拥有各式轻重武器且可构成致命交叉火网的永备工事,是断然不可或缺的元素。

另一方面,通过各种侦察活动,盟军实际对奥马哈海滩上的“静态”类型之防御手段,也在总体上有了清醒的认识,可奥马哈海滩又是连绵数十英里的陡峭海岸上唯一的缺口,同时也是连接整个诺曼底登陆战役各登陆场的关键区域,所以说这里是根本绕不过去的。如此说来,美军高层对于“损失惨重”恐已有心理准备。

或许,我们更应感到疑惑的,不是在奥马哈海滩的损失为何如此之大,而是在其它四片海滩的损失为何如此之轻微……当然这可能需要另外一篇文章来进行回答了。

易守难攻的地形

从军事观点来看,在从西面的滨海维耶维尔(Vierville-sur-Mer)到东面的滨海科勒维尔(Colleville-sur-Mer)这两个小镇之间的奥马哈海滩之最明显特征,即为其在地理上与毗邻海岸相隔绝。海滩的东西两端都是近乎笔直的悬崖峭壁,西端是所谓的佩尔塞激流角(Pointe et Raz de la Percée),东端则是德军第60号抵抗据点(Widerstandsnest,缩写为WN)和卡堡附近的无名高地。两端的峭壁底部遍布沙砾乱石,涨潮时会被完全海水淹没。

从WN 60向西俯瞰的奥马哈海滩全景

在东西两端的峭壁之间,海滩划出了一道平缓的浅U型曲线。它为整个海岸赋予了一个巨大形剧场的效果,沙滩后方的高地是“观众席”,近岸海湾则作为“舞台”。对于充当“观众”的德国守军来说,这个海岸高地“看台”拥有极佳的视角,因为它的海拔足有40米高且距大海非常之近,俯瞰时,沙滩和港湾中的一切尽收眼底。

在奥马哈海滩后方,悬崖峭壁连成一片,除了被称为“冲沟”(draw)的五个缺口之外,其它地方都难以逾越。它们从西往东分别是:维耶维尔冲沟(代号 D-1),勒穆兰冲沟(D-3),圣洛朗冲沟(E-1),科勒维尔冲沟(E-3)和卡堡冲沟(F-1)。

守军可以充分利用地形优势。从近岸制高点上观察,海滩上的所有情况一览无余。浅U型的海岸线为部署于东西两端高地上的德国机枪手提供了最佳的射界,他们可沿纵向朝着毫无遮蔽的滩头区域倾泻火力,子弹飞行的方向垂直于盟军的进攻轴线,每轮扫射都会有所“斩获”。精准致命的直射火力,再加上持续不断的海岸炮与迫击炮之弹幕射击,足以让猬集于海滩的登陆部队遭遇灭顶之灾。

在从卡堡(Cabourg)到佩尔塞激流角的盟军滩头之正面,德军部署了15个大型永备发射点(编号自东向西为WN60 - WN74),它们中的绝大部分,都巧妙地构筑于岩层褶皱中并施以良好伪装,鉴于海滩的特殊形状,这些火力点的狭窄射口只需开向侧面,然后其凶猛的火力即可横向覆盖整个海滩;而且,因为其射界并非直接面对大海,所以也就不容易成为盟军舰炮的打击目标。

图中只标出了编号为WN60-WN73的德军抵抗据点的位置,WN74在更西边的佩尔塞激流角附近。

奥马哈海滩也以潮汐变化剧烈而著称。在万有引力作用下,海水会以惊人的力量上涨和回落。平均来说,低潮会形成约450米纵深的开阔海滩,当出现天文大潮时,退潮时海滩上将露出纵深超500米的开阔地。在潮水落至最低点的五个多小时后,高潮的到来又会淹没绝大部分的沙滩。潮水涨落之间的水位落差高达7米。

这一自然变量也对德军大大有利。假使敌人蠢到在退潮时抢滩,那么盟军步兵需在数十挺机枪的交叉火力下强行通过450米纵深的滩头开阔地;假使敌人在涨潮时登陆,那么隆美尔元帅亲自部署的由雷区和滩头障碍物构成的难以逾越之防御带,将阻止任何登陆船艇冲上滩头。

相比之下,其它海滩的地形对于盟军就“友好”得多。

在东部英联邦军队投入行动的三个滩头中,其地势较为平坦,能称得上阻碍的只有居民地边缘数米高的海堤,以及德守军构筑的反坦克水泥护墙。唯一损失较大的朱诺海滩,还是由于滩头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再加上附近密集的居民区导致登陆场空间狭窄,导致在敌密集火力下难以于短时间内达成突破所致。在最西边的犹他海滩,则因其海岸线较为平直,德军火力点难以发扬侧射火力。

“完美无缺”之计划

诺曼底登陆行动以其环环相扣的、精确到每分钟的作战计划而闻名。

首先说明一下,所谓的【进攻发起时刻】(H-Hour)即首波登陆之步兵单位预定的抢滩时刻,在奥马哈海滩,该时刻为上午6:30。其中的几个关键时点如下所示:

H-25~H-5分钟,美国陆军航空队的轰炸机群将对滩头预定区域实施大规模空袭;

H-5分钟,“谢尔曼”两栖坦克(DD Sherman)将首先抵达滩头;

H+3~H+8分钟,执行海滩障碍物之清障排爆作业的陆海军工程兵特遣队,将随首波登陆的步兵抵达滩头;

H+60~H+90分钟,第二波次步兵将抢滩;

H+105分钟(上午8:15),师属野战炮兵营将开始抵达滩头;

H+220分钟(上午10:10),包括防空单位和反坦克单位在内的各支援单位应全部上岸。

上述时间表之要求,需基于以下假设条件:

陆航部队对海滩实施的轰炸切实有效;德国守军兵力不足且由二流部队构成;敌方的海滩障碍带将被及时清除;登陆波次按时抵达指定位置;两栖坦克抢占先机并压制住敌军的抵抗,等等。

当然了,作战计划反映的总是完美的理想状态,它只能被无限接近,而永远不可能得到无懈可击的执行。但是,等到6月6日晚间,当美军官兵赢得短暂的喘息之机,开始思考他们当日所经历的一切时,他们一定会为预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而倍感惊讶;从一开始,所有事情就都脱离了正轨。

投弹错失目标

为奥马哈海滩提供空中支援的美国陆军航空部队的第2轰炸机师,该师将投入450架B-24 “解放者”轰炸机参战,根据"艾克"和布莱德雷等将领拍板确定的毫无机动余地的时间表,当第一批航空炸弹倾泻到奥马哈海滩时,仍在海面上颠簸航行的首波登陆部队与航弹落点之间的距离仅有2500-3000米。哪怕轰炸机的投弹时间只是不小心提早几秒钟,都有可能导致成百上千的盟国军人成为己方火力下的牺牲品。

而且,D日的奥马哈海滩上空阴云密布,根据现有的作战手册之规定,B-24机群“只能”透过云层进行非目视条件下的投弹行动,它们将在“探路者”中队的引导下,借助无线电导航和简陋的机载雷达系统,完成预定的对地支援任务。结果,陆航指挥官和机组人员为了避免误炸友军,将投弹时间延迟了至少20秒,如此一来,误炸问题倒是避免了,可当B-24机群以接近330千米/小时的巡航速度快速掠过目标地域上空时,这种延迟会导致所有炸弹落点至少偏离预定目标1.5千米左右。

云上轰炸。

于是,首波登陆的步兵部队在上岸时发现,海滩上就像“石板一样光滑”。

在犹他海滩的情况却有所不同。参与该战区空中支援的B-26“掠夺者”轰炸机,同样也面临着阴云密布的复杂天候,然而他们却选择降至云层下方,从1200米的高度上展开目视轰炸,并在D日上午6:05-6:24之间投下了超过500吨的250磅航弹。所以该登陆地域的轰炸效果就好得多。

情报失误

直到滩头陷入激战时,前线美军官兵还认为他们当面对抗的守军是来自德国第716步兵师。在战役之前他们曾被告知,该师属于德军序列中的“静态防御”单位(Bodenständige,类似于其它国家的“要塞师”),其训练水平较差,严重缺乏机动能力,也未配备坦克与装甲车辆。另据情报显示,在该地段德军总兵力不过一个营(600-1000人)。

在1944年西线德军的各海防师中,充斥着大量由苏联和东欧战俘所组成的所谓“东线单位”(Osttruppen)。

可是,当D日上午八时许,一位美军情报官员在对来自奥马哈海滩的第一批德军战俘进行初步审讯后,他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即在奥马哈滩头德军足有一个主力团的兵力,并且俘虏来自的单位都是第352步兵师。根据当时俘虏的说法,第352步兵师并没有被部署在海岸上,然而当美军登陆行动开始时,他们正在作战地域举行反登陆演习,于是乎被迅速卷入到激战当中。

这种说法并非事实真相:早在1944年3月15日,隆美尔即将第352步兵师从圣洛(Saint-Lô)调往诺曼底海岸,并令其负责守卫奥马哈海滩,以及黄金海滩的一部分。尽管盟国破译了被称之为“ULTRA”的德军密电码,另外还有来自法国抵抗组织的第一手情报作为支撑,然而,直到6月4日,盟军情报高层才判定了德352步兵师的真正部署位置。布莱德雷的首席情报官称,他在得知此消息后,第一时间就将其转交给了已经登上指挥船驶往奥马哈海岸的美第5军军长和第1师师长。

至于为何真相鲜为人知,可能永远是一个谜了。鉴于并无相关的可靠历史记载,我们猜测,或许是因为横渡海峡期间的强制性无线电静默,或者是军师级指挥官基于这一令人沮丧的坏消息会对进攻部队士气造成严重打击的考虑。毕竟“无知者无畏"嘛。

“奥马哈之兽”

谈到德国第352师,首先强调的是他并非什么“王牌”单位。以纳粹德国在战争中后期的现实情况来说,师级精锐部队通常指的是武装党卫军(Waffen-SS))排名靠前的几个装甲师,对于国防军单位而言,只有少量的装甲师或者装甲掷弹兵师勉强可跻身精英部队的行列,再不济还有伞兵部队充数,怎么也还轮不到一个步兵师。

根据现有资料可以得知,该师在德军序列的战斗力评级中为“I级”(第716步兵师为III级),其下属各单位基本齐装满员,军官和士官多富有战斗经验,师属炮兵团的原班人马曾参加过东线的多场战役。师属反坦克部队则装备有14辆“黄鼠狼”III型坦克歼击车和10辆III型突击炮,这在西线守备部队中可算是相当奢侈了。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俗话说,兵无定势,水无常形。两栖登陆作战,因为需要在决定成败的攸关时刻与“水”打交道,所以会有颇多变数的存在。

单从潮汐角度来看,6月6日实为大规模登陆作战的千载难逢之良机。

当日的第一次低潮为上午5:18分,首波登陆部队可趁快速上涨的潮水,在日出时分的6:30-7:00之间抢滩。此时绝大部分海滩障碍物尚未被海水淹没,工程兵特遣队可执行清障爆破作业。黎明也是守军最为松懈的时刻,为期40分钟的火力支援达成了一定的压制效果。实际上这也体现了某种折衷安排。搭载突击部队的登陆载具,需在涨潮时冲上滩头,这样下艇的步兵单位在开阔地带上的暴露时间才能尽可能缩短,但实现这一点的前提是海滩障碍物得到有效清除,所以登陆时间的选择,必须也要考虑工程兵在海滩障碍带开辟通路的战术需求;而且,破障单位在作业时也需要得到坦克和步兵的有力支援,否则部署于滩头高地上的火力点很容易将其消灭殆尽。

从D日上午9:42分至午间12:40分是所谓的第一次高潮停潮(近岸水位变化几乎为零)之时段。后续波次部队可顺利通过开辟出的滩头通路,趁着高潮水位迅速大批上岸。

在当晚天黑之前还会有一次类似的潮水,因此D日可有两次有利的上陆时间。在接近夏至的日子里,诺曼底地区的日落时间迟至晚上10点,这样,增援部队和大量补给与工程器材,都可趁着黄昏的余辉与再次上涨的潮水,被高效率地送至滩头。

盟军倾其所能,将绝大部分可用部队抢在一天之内投送完毕,固然有两栖登陆背水一战之特点使然,但对于德军可能的大规模反击(尤其是投入装甲部队的行动)的顾忌,也是驱使他们如此行事的重要原因。因为一年前在意大利南部两栖行动中的经验教训还历历在目。

按照计划,在登陆行动之初,工程兵部队就必须在横贯奥马哈滩头的海滩障碍带中开辟出16个缺口,每个缺口的宽度不小于50码;在开辟好的通路中要设置明显的标记,以便后续浪次的登陆艇编队即使在涨潮时也可循迹顺利到达岸边,而无需担心遭到水下障碍物的毁伤。盟国方面的作战策划者比德国人更担心时间因素,在各工程兵单位抢滩后,他们必须抓紧时间进行破障排爆作业,因为潮水会以每10分钟升高约30厘米的速度上涨,到上午8:00,大部分障碍物将被完全淹没。

为了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美军在奥马哈滩头部署了24个爆破小队,每队由42人组成,不仅有来自陆军的战斗工兵和爆破能手,还有头戴潜水镜、配备氧气瓶和穿着脚蹼的海军战斗爆破队(NCDU)蛙人。不同于搭乘相对舒适的运兵船穿越海峡的首波登陆的步兵部队,前往战场执行爆破清障任务的美国陆军士兵和水兵,在坦克登陆艇(LCT)的开放式甲板上,在拥挤的人员和坦克中间,在恶劣天气下波涛汹涌的颠簸海面上,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苦旅程。在这些个适航性极差的船艇上,保证吃喝拉撒睡等基本需求都相当非常困难,很多人在船上吐得七荤八素,因而严重影响了战斗力。

在实际作战中,各单位除了克服漫长黑夜旅途所带来的身心疲惫之外,离岸流的影响更对计划按部就班的执行造成了极大困难。根据水文资料,在首波登陆发起的时刻(上午7时左右),有一股离岸流将以约3节的速度向东流动。而6小时之后,它将以相同速度朝相反方向流动。这一特殊自然现象导致当日首波登陆突击部队,以及执行爆破作业的工程兵单位的实际登陆地点都偏向了东边的第1步兵师之防区。

更糟糕的是,登陆前的火力准备,令位于最西边的两道冲沟之间悬崖上的草地着火了,火灾产生的浓烟借助海峡盛行的西风向东漂移,遮挡了整个登陆场大部分区域的视野,登陆船艇的舵手们难以将手中的海岸线全景素描图与实际的地形地物进行比对,于是也就无法进行航向修正。

鉴于上述不利条件,到8时许,工程兵特遣队只完成了整个海滩破障任务的一小部分。他们在潮水上涨到无法作业之前,只打通了预定计划的16个突破口中的6个,而且打通的地点均集中于海滩东部区域。尽管如此,在投入破障行动的一千余名工程兵中,其伤亡数字就超过了三分之一。接下来,后续波次的登陆部队又将接踵而至,而他们所搭乘的登陆载具将制造更大的混乱。

通过步兵登陆艇(LCI)的船侧舷梯下船的美军步兵

从7:30分起,搭乘大型“步兵登陆艇”(LCI)的单位开始抢滩。

在反映二战的影视作品中,LCVP(车辆及人员登陆艇)和LCA(突击队登陆艇)等仅能容纳30人左右的小型登陆载具司空见惯,但步兵登陆艇这种辨识度很高的专门装备却极其少见,它的排水量达380吨,全长49米,可搭载20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1个步兵连的兵力)。由于其吃水深度尚不足1.5米,所以也能从离岸很近的地方投送部队上岸,抢滩时,登陆部队将通过船首两侧放下的舷梯状跳板下船。

使用步兵登陆艇抢滩要基于两个假设条件:首先,在敌军的海滩障碍地带上将出现足够的具有明显标记的通道;其二,敌军在滩头的大部分直射火力都会被压制住;然而此刻这两个假设都没有实现。于是,在德国守军的猛烈炮火下,D日奥马哈海滩上,美军损失了LCI-85,LCI-91,LCI-92和LCI-553共四艘步兵登陆艇(整个二战期间,此型登陆艇的全部战损仅有19艘而已)。由于其上搭载有大量人员,所以奥马哈海滩的伤亡数字有相当比例是源于此。

根据当时亲历者的叙述,我们可以对步兵登陆艇抢滩时的混乱场面有一个直观认识:

“……大约在上午8时,为了设法越过海滩障碍地带,在原登陆点以西约100码处进行第二次抢滩。当剩余的一小部分部队从左舷跳板下船之后,有一发“88炮”的炮弹击中了天井甲板的中部,并且引爆了下方的燃油箱。紧接着火焰腾起,几秒钟之内,整个天井甲板被烈火所笼罩。水压不足以抽取足够的海水用于灭火……由于火势无法得到控制,因此下达了弃船命令……”

“伴随着来自船头的剧烈震动,一场可怕的爆炸让整艘船轰得向上抬起。来自前舱的一片钢铁与火焰喷涌而出。船颤抖着,仿佛它正在分崩离析,冲击波将在驾驶舱的我们三人狠狠地向后推倒在地上……前部载员舱内有41名士兵被困在烈火中,其中大部分人当场死亡……在天井甲板上散落着成堆的士兵们的K-口粮和各式装备。火焰和浓烟从舱口涌出,船侧舷梯均已受损无法放下,到处都是被烟火熏黑的惊恐面庞……深水中有一些无助的士兵在哭喊……”

两栖坦克的不当使用

在D日的奥马哈海滩,美国第5军投入了2个坦克营(第741营和743营)共计112辆“谢尔曼”中型坦克,每一辆坦克都为两栖登陆行动而进行了特别改装。而其中最吸引眼球的要数所谓的“DD Sherman”(双重驱动型“谢尔曼”坦克)了。有趣的是,它还有一个“唐老鸭坦克”(Donald Duck Tank)的双关语昵称。

重达33吨的“谢尔曼”坦克从驻泊于近海的坦克登陆艇上直接开入海中,并凭借自己的动力航行上岸,这的确是一幕神奇的场景。由金属框架支撑并用橡胶和帆布制成的浮渡围帐为坦克提供了足够的浮力;双重驱动传动装置为两个推进螺旋桨提供动力,这两个螺旋桨也可起到方向舵的作用;其水上航速仅为8千米/小时。当登上陆地之后,驾驶员切换变速器,将动力传输给坦克行走系统的主动轮而非螺旋桨,于是坦克又可以在坚实的地面上行驶了。这也就是“双重驱动”之说法的由来。

当两栖坦克的浮渡围帐升起并驶入水中后,坦克本身几乎全部位于水平面之下;车体在水线以上的实际高度只有25厘米左右,不过,帆布围帐会露出水面1.5米左右,以防海水倒灌淹没整车。处于水上行驶状态的两栖坦克,其样子颇为滑稽,就像是一个浮动的浴缸,很难想象里面藏着一件威力巨大的武器。

按照预定方案,16艘美国海军的坦克登陆艇(LCT)将在离岸6000码处,将其搭载的64辆“谢尔曼”两栖坦克放下水,它们将于6:25分(即进攻发起时刻前5分钟)登上奥马哈海滩。然而,两栖坦克的设计只允许它在3级(风速7-10节,浪高0.5米)及以下海况下航行,而当时奥马哈近海海域的风浪已达到4级海况标准(风速为11-16节,浪高1.5米)。尽管如此,第741坦克营B连和C连连长仍决定按原计划从海上投放两栖坦克,结果自然是灾难性的:32辆坦克中有27辆在航渡过程中沉没,能够自行驶上岸的只有区区两辆而已。于是,岸上的战斗尚未开始,坦克单位即损失了1/4的兵力。这对当日滩头的战局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无形中导致了作战伤亡的增大。因为“谢尔曼”坦克不但拥有可以对付敌永备工事的75mm主炮,其庞大坚固的车身也可为步兵提供掩护,另外它还能利用其履带在铁丝网中轧出一条通路……

与其它登陆滩头比较,奥马哈海滩的两栖坦克损失比明显过高。比如在犹他海滩,采用航渡方式上岸的两栖坦克只有1辆在海上损失;而在英国方面负责的黄金海滩,采用同样方式的成功率也有75%。

除了奥马哈海滩附近风浪较大的原因以外,离岸流的影响也不容小视。各两栖坦克车组在恶劣海况下抗衡着离岸流所导致的偏航,为了修正航向,在坦克车体一侧激起了高高的浪涌,这样会有更多的海水涌入浮渡围帐内部,更糟的是,浪涌的巨大冲击力会让帆布制的浮渡围帐被压皱变形,甚至产生足以致命的较大裂口,并导致围帐完全垮塌,于是坦克也就自然而然地沉入了水中。顺利上岸的那两辆坦克,据说其坦克车长在战前均有航海经验,他们明白,不能操纵自己的战车与海浪硬抗而只能顺势而行,所以虽然两车都偏离了预定登陆地点,但却成功幸存了下来。

不得不说,第741坦克营的两位连长的选择实在是太过鲁莽,他们本应让坦克登陆艇直接输送他们的战车抢滩。事实上,使用浮渡围帐的两栖坦克在海上航行时相当脆弱,在水上行驶状态下,它完全没有自卫能力,帆布材质的浮渡围帐很容易在风浪和各种碰撞下被撕裂,由于其水上航速很慢,所以它也成为了敌火力的良好目标,一串机枪子弹或者数块炮弹破片就足以让其彻底丧失其赖以生存的浮力。所以这种装备基本不见诸于以后漫长岁月里的两栖登陆作战,而更适应它存在的场合,或许还是低威胁情况下的渡河行动吧。

还有一种更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

为保险起见,负责奥马哈海滩行动的盟军将领并没有将赌注完全押在两栖坦克上,他们也为其它的坦克作出了另外安排:有16艘装甲型坦克登陆艇 [LCT(A)] 将直接驶向岸边并在浅水区抢滩,船上共计48辆“谢尔曼”坦克,将通过登陆艇放下的船首跳板直接驶上沙滩。

由于装甲型坦克登陆艇增加了重量,所以它只能运载3辆”谢尔曼“坦克,其船首跳板也专门进行了加长,这样可以让坦克在岸边较深处下船时更容易一些。每3辆坦克中有两辆是常规型“谢尔曼”坦克;另有1辆是加装推土铲的特种“谢尔曼”坦克,主要用于清除铁丝网和海滩障碍物。

为了使这些坦克顺利上岸并在约2米深的潮汐和浪涌中作业,它们都经过了特殊的防水处理,并配有大型金属制进气口和排气管,安装于坦克尾部的发动机舱处,其状颇似倒置的鱼钩。


下面来谈谈奥马哈近岸海域的盟军军舰去向之问题。

上文我们已经提到过为奥马哈登陆行动提供支援的“O”特遣队,其具体作战序列如下:

“O”部队,海军炮击集群

C.F.布赖恩特海军少将,集群指挥官,1944年6月6日

【战列舰】

美国海军:“得克萨斯”号(USS Texas),“阿肯色”号(USS Arkansas)。

【轻巡洋舰】

英国皇家海军:“格拉斯哥”号(HMS Glasgow),“女战神”号(HMS Bellona);

自由法国海军:“蒙特卡姆”号(Montcalm), “乔治-莱格”号(Georges Leygues)。

【驱逐舰】

美国海军:

“弗兰克福”号(USS Frankford), “哈丁”号(USS Harding),

“麦库克”号(USS McCook), “萨特利”号(USS Satterlee),

“卡米克”号(USS Carmick),“汤普森”号(USS Thompson),

“多伊尔”号(USS Doyle),“埃蒙斯”号(USS Emmons),

“鲍德温”号(USS Baldwin);

英国皇家海军:

“塔纳特塞德”号(HMS Tanatside),“塔利邦特”号(HMS Talybont),

“梅尔布里克”号(HMS Melbreak)。

早在战前的作战策划中,负责奥马哈滩头登陆作战的美国第5军军长杰罗将军,就为舰炮打击指定了约60个目标,每个目标都有专门的战舰负责。鉴于D日当天日出时间为5:58分,而首波地面部队将于6:30分抢滩;所以海军对滩头的炮击行动只能持续约30分钟左右,之后炮火就必须向内陆地区延伸。

据说,当接到炮击命令时,在法国轻巡洋舰“蒙特卡姆”号上,约贾尔准将曾饱含热泪对法军将士们喊话:“向我们的祖国开炮是一件荒谬和不可思议的事……但在今天,为了洗刷法国的耻辱,我破例命令你们:向祖国开炮!”

实际执行火力支援任务时,战列舰和巡洋舰将从离岸约6千米处向岸上目标开火,吨位较小的驱逐舰与滩头的距离则不足3千米。为增进舰炮火力的准确性,美国海军还组建了一个特殊的校射机中队,通过无线电向战舰报告弹着点情况。该中队配备有英国制造的“喷火”式(Spitfire)战斗机,它们将以英国南部的机场为基地起降执行任务。每个校射任务编队将由3组共计6架飞机组成。当第一组在战场空域执行校射任务时,第二组则处于飞赴战场的途中,第三组则处于返回基地加油的途中。这样即可保证任务不被中断。

“得克萨斯”号战列舰的一轮齐射

在火力准备阶段,海军炮击对登陆行动的主要贡献就是大大提高了突击部队的士气,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和光线较弱等因素影响,导致其实际打击效果不佳。从上午8时起,各驱逐舰即开始进一步驶近滩头,以对付各自选定的海岸目标。

以美国海军的“麦库克”号驱逐舰为例,从上午8:30起,它就持续向海滩西部的维耶维尔冲沟以及靠近佩尔塞激流角之高地上的敌火炮阵地与火力点实施炮击,到10时许,该舰已经摧毁了悬崖上部署的两门大型火炮。上午10:30分,该舰舰长指挥其驶至距岸边仅1300码的近海海域(此处水深仅5米左右,而该舰吃水达3.6米)。到下午16:25分,处于其舰炮打击地域的德国守军通过闪光灯和其它可视信号向该舰发送莫尔斯电码,请求“麦库克”号停火,在接下来的一小时中,双方就通过这种方式传达信息,最后岸上的德军如美方舰长之要求打出白旗,在驱逐舰的127mm主炮炮口下从工事中鱼贯而出,并向进抵此处的美军游骑兵投降;这堪称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观……当日该舰共发射炮弹975发。

另一艘美国驱逐舰“卡米克”号,则在与其舰炮火力岸上控制组(s.f.c.p.)失联的情况下,驶至离岸边仅900码的海域,以便设法与己方部队保持目视范围内的联系。当该舰发现有一队谢尔曼坦克在维耶维尔冲沟入口处受阻时,它便根据坦克炮开火的方向,也朝同样的方位射击。当它观察到有一组步兵被压制在勒穆兰附近的一栋建筑物背后时,它又朝着己方步兵轻武器的集火射击点开炮……硝烟过后,敌火力点被打哑,那队步兵又开始向内陆移动……该舰当日共发射了1127枚炮弹。

按照在奥马哈海域作战的美海军驱逐舰分队指挥官的说法,D日的舰炮火力支援行动并不尽如人意:

“在这一阶段,各驱逐舰在火力支援方面的能力只发挥了百分之二十左右……驱逐舰与海滩之间没有任何通讯联络,在许多情况下无法向原本应该射击的目标开火,或者是因为不知道己方部队之位置而不敢开火……它们无所事事地泊于距离海滩几百码开外的海面上,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的部队、坦克、登陆艇和各种车辆被敌火力摧毁,却无法为他们提供任何帮助,这真让人感到羞辱和沮丧……”

不过,在登岸的陆军部队看来,驱逐舰提供的直射火力支援还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当陆军坦克单位遭遇惨重损失,而运载后续波次之野战炮的两栖卡车(DUKW)也在风浪中纷纷沉没的情况下,海军舰长和炮手们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和勇敢精神就显得尤为可贵了。

当美国第5军军长杰罗少将于D日19时许在奥马哈滩头建立军指挥所时,他给指挥船上的布莱德雷将军发出的首条电讯即为 “感谢上帝缔造了美国海军!”,这为当日的海军支援行动作出了一个言简意赅的注脚。

结语

在奥马哈海滩,罕见的英勇成为了普遍的美德。面对着损失惨重且建制被打乱的不利局面,许多下级军官和士官将周围士兵组织起来,自发地沿着陡峭的小路向内陆推进,并通过近距离战斗将德国人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当海滩的战事胶着困顿之时,科塔准将喊出的“游骑兵,打先锋!”(Rangers,lead the way!")口号激励了在场士兵奋勇向前,更是在战后成为了这支精英部队的座右铭,成为了从奥马哈海滩浴血奋战的前辈那里继承而来的永恒不变的信条。

在1944年6月6日当天,盟军就敲开了希特勒苦心经营数年的“大西洋铁壁”,仅仅一天时间,即有15.6万名官兵登上欧洲大陆,在他们身后,数以百万计的生力军也将从这个缺口源源不断的奔赴前线,前去埋葬万恶的纳粹政权。奥马哈滩头将士们的鲜血,并没有白流!

三,诺曼底 舰炮

这个问题不错,可算遇到二战史问题能和大家聊聊了

我们先说说为什么盟军在奥马哈伤亡惨重?我认为有以下二个原因:

盟军情报有误低估对手

盟军在前期情报收集的时候,误以为驻守奥马哈滩头的是一个以预备役兵力为主的团级部队,还没有装甲部队。可实际情况是隆美尔在1944年3月就把德军精锐352步兵师的一个团放在了奥马哈滩头,但等美军第九军登录部队出发之后,情报部门才最终确定352步兵师的去向,甚至连德军155mm岸防炮是电线杆伪造的都不知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盟军前期的情报工作不利,的确间接造成了盟军伤亡比例的增加,比如战舰由于顾忌155mm岸防炮,根本不敢过于靠近岸边,所以在开始也未有效的对登陆部队起到有效的支援。

地形复杂易守难攻

80后的小伙伴们,应该对98年斯皮尔伯格导演的《拯救大兵瑞恩》这部电影印象深刻,在电影开头浅滩登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到,奥马哈滩头虽然是天然的登陆场,但在沙滩正前方和四周都是高地,又有大西洋壁垒作为防御工事,这样的地理环境构成对于登陆部队来讲无异于是屠宰场,对盟军登录部队造成了巨大伤亡。这样的场景在《拯救大兵瑞恩》中也亦有真实的反映。

那我们再说说战舰都去哪了?

登陆前期并未抵近

美军在前期考虑到岸防炮和触雷等问题,并未抵近救援。但随着战况的逐渐恶化,美军当时17艘驱逐舰全部前进至700多米处进行火力支援,当发现岸防炮是假的之后,美军把能用的战舰全部投入到了作战之中去,对着德军阵地轰炸,有效的避免了前期登陆部队全军覆没的局面。

四,诺曼底海战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盟军在奥马哈伤亡惨重?我认为原因有二:

天气原因

登陆日当天的天气帮了德军很大的忙,当天的恶劣天气在盟军登录之初就造成了10多艘登陆艇被掀翻和搁浅,27辆坦克被海水吞没。被掀翻登陆舰上的盟军士兵淹死的淹死,被射杀的射杀。再加上当天风雨交加,士兵还没到登陆点就已经精疲力尽,所以天气原因造成了初期的登陆损失。

地形原因

记得我初次接触诺曼底登陆这个历史事件的时候还是在玩一款叫荣誉勋章的游戏,游戏在诺曼底登陆那一关让人感觉非常困难,开始不明所以,后来在接触当时的史料发现,奥马哈海滩虽然适合登陆,地势开阔,但是四周环绕着高地,德军在高地驻守进行防御,等于从高往下进行射击,盟军部队等于在海滩上让人家围起来打,所以在奥马哈海滩损失惨重也就不言而喻了。可见当时的游戏还是很真实的反映了这个事实。

再来回答第二个问题,战舰都去哪了?

前期并未靠近海滩

其实战舰一直都在支援登陆,只不过前期考虑海滩沿岸的水雷和岸防炮的问题,17艘战舰并未靠近,但后来随着战局的恶化和美军发现岸防炮全是用电线杆伪装的之后,所有战舰全部前进至700米处进行支援登陆作战。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赳赳手游提供的盟军强攻诺曼底,为何偏偏在奥马哈伤亡惨重?战舰都去哪了?(诺曼底登陆奥马哈海滩)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折扣手游手游

折扣手游手游

最低折扣游戏盒子

下载游戏折扣

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