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莫斯科战役德军已经消灭了几百万苏军,为什么苏军还能反攻?(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失败的原因)

二毛 250

到莫斯科战役德军已经消灭了几百万苏军,为什么苏军还能反攻?

一,到莫斯科战役德军已经消灭了几百万苏军,为什么苏军还能反攻?

这个问题,当然要问斯大林了。

作为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在苏德战争前疏于防范,在苏德战争爆发后手足无措,但斯大林在莫斯科城下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并最终稳住了阵脚,为彻底打败法西斯打下了基础。

而在1941年10月莫斯科会战爆发前夕,经历了4个月苏德战争的苏联,失去了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沦陷了超过1/4的人口,失去了绝大多数工业基地。而最可怕的是莫斯科会战前,苏联已经在4个月的战争中失去了至少300万军队,而且都是斯大林麾下的精锐之师。

而莫斯科的身后,几乎再无有效阻挡。可以说莫斯科会战前夕的苏联,已经到了亡国灭种的极端危急时刻。

但苏军仍然顽强战斗,并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最终胜利,那么为何苏联能在如此不利的条件下实现逆转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德军已是强弩之末

希特勒的闪击战在二战爆发前夕大显神威,西欧小国纷纷在德国凌厉的攻势下迅速沦陷,连西欧传统强国法兰西也在德国的疯狂进攻下迅速投降。

但苏联和西欧国家完全不同,首先苏联国土面积异常庞大,这是德国不可能和闪击西欧一样对苏联做到一击必杀。

虽然二战前德国想尽办法拉近和苏联的距离,例如瓜分波兰使苏德成为邻国,以达到闪电战的突然性,但巨大的国土面积摆在这里,即使德国跑断腿,也不可能迅速拿下苏联全境。

所以在第一波进攻结束后,如果苏联不死,那么最终倒下的一定是德国。

从1941年6月21日发起苏德战争开始,苏军一溃千里,德军则高歌猛进,但完成工业化的苏联在基建方面仍然远远落后于西欧。缺少完备的铁路和公路系统,这使得德军坦克只能行进在土路和麦田之中。在遭遇了黄沙滚滚的烟尘后,苏联一年一度的秋雨,使整个装甲部队陷在泥沼中动弹不得。

对于以速度快著称的闪电战而言,龟速就意味着失败。

而直到冬季来临,路面结冰,德军才再次加速,而此时已错过一举攻占莫斯科的最佳时机。等到精疲力竭的德军到达莫斯科城下时,实际上已经是强弩之末!

2、斯大林模式余威仍在

因为苏联国土面积远大于其他西欧国家,所以希特勒对德国的诉求也比西欧国家多得多。

在侵略苏联的550万军队中,希特勒以北方集团军攻打列宁格勒,断绝苏联的一切外援;以南方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夺取苏联丰富的粮仓和油田;而以中央集团军进攻莫斯科,彻底摧毁苏联人民的抵抗意志。

看似面面俱到,实则顾此失彼。尤其是在基辅战役中,为贪图大量消灭苏联有生力量,希特勒减缓了中央集团军的推进脚步,在创造了围歼苏联60万军队的史上最大围歼战的胜利后,希特勒也彻底失去了消灭苏联的所有可能。

因为希特勒没有意识到,苏联最重要的不是60万苏联军队,也不是莫斯科,而是身在莫斯科的斯大林。

这个创立斯大林模式的政治强人,有着崇高的政治威望,以及战无不胜的个人魅力,只要斯大林在,整个苏联上下就能众志成城。

而忽略了兵贵神速道理的希特勒,在基辅耽误了数月时间后,又因为秋雨陷在泥潭,给了斯大林和朱可夫宝贵的喘息时间,最终莫斯科城防坚如磐石,在斯大林亲自坐镇指挥之下,失去数百万军队的苏联,迅速将各行各业的群众组织起来,形成抵御德国法西斯的钢铁长城

在苏德战争前期,如果希特勒能够认识到苏联的“七寸”所在,德军的推进将会顺利很多。

3、苏联并非一无所有

能够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莫斯科各行各业群众功不可没,但如果没有远东军区的30多个西伯利亚师,莫斯科保卫战将不会如此顺利地取得胜利。

而西伯利亚师之所以敢于万里增援,和潜伏在东京的著名间谍佐尔格不可分,正是因为佐尔格获取了日本大本营将要南下挑战美国的重要情报,才极大减缓了苏联在远东的外在压力,斯大林和朱可夫才敢于抽调西伯利亚师加强莫斯科城防。

而强悍的军队没有卓越的领导人也是万万不行的,在腥风血雨的大清洗运动中,大量优秀的指战员惨遭屠戮,苏联在没有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下,实现了战斗力的急速滑坡,而目的只是增强斯大林的个人权威。所以苏德战争前期苏军的惨败,斯大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在莫斯科保卫战中,斯大林的表现却又是可圈可点的,首先他信任将领朱可夫,这位优秀的军事统帅,带领苏联民众挡住了德军凌厉的攻势。

随后在朱可夫的一再保证下,斯大林选择留在莫斯科与莫斯科共存亡,并且在莫斯科保卫战激战正酣时,举行了震惊世界的红场大阅兵。

正是这次出乎意料的阅兵,使苏联上下更加团结,也让全世界看到了苏联的价值所在。

所以损失几百万,苏军对于苏联而言,并不是最致命的打击,只要斯大林在,莫斯科在苏联就一定在。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二,莫斯科战役苏军胜利的原因

1941年9月30日至1942年4月20日,苏联红军和法西斯德军进行了举世瞩目的莫斯科会战。



10月2日,德军从中部突破了苏军防线,到10月中旬的两周之内,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完成了三个大包围圈,两个在布良斯克附近,另一个在维亚兹马以西,共俘虏了663000苏军士兵。

莫斯科危在旦夕,苏联政府的部分机构和外国使节从10月15日开始迁往古比雪夫,在北、西、南通往莫斯科的所有重要地段上,苏军的防线危如累卵,德军甚至已经能看到克里姆林宫的塔楼(最近俄《论据与事实》周刊刊文,又说这个是不可能的。)最关键时刻,苏联把一支支新组建的预备师投入了战斗,顽强的堵住了防线,并不断地用战略预备队发起猛烈的反突击。到11月底,莫斯科岿然不动,而德军彻底恐惧和绝望了。

12月5日,苏军在莫斯科附近,以3个方面军共15个集团军的兵力实施反攻,把德军赶离莫斯科一百到二百五十公里,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德军参谋长哈尔德说:“刚歼灭了苏军几十个师,又出来了几十个师”。斯大林好像是能撒豆成兵。朱可夫战后说:“斯大林的增援部队像是魔术变出来的”

那损失数百万的苏军,何来如此多的援军呢?

【二战苏联的动员能力】

二战前,苏联为了适应战时快速动员的要求,就建立了完整的后备力量管理体制。国家有兵役管理委员会,下面成立了四千三百个军训办公室,有几千个教研组和五万名教官从事后备兵员训练。

1941年6月23日,苏德战争爆发的第二天,苏联各地首先对23岁到35岁的公民实行动员,仅七天之内就有530万人应征人伍,新组建了96个野战兵团。由于苏军前期损失巨大。8月,苏联进一步征招18和50岁的人入伍。苏共的430万党员,就有110万走上前线。各城市有400万工人自动参军,组成了60个师支援前线。在德军进攻莫斯科时,仅莫斯科就动员了50万直接参加保卫战。

1941年12月,苏联又从后备兵员中新组建了300个师和159个旅,并且还有100个师的战略预备队。到1942年5月,苏联全国共动员有1800万人,使苏军总兵力扩大到1000万人以上,输送到前线的作战部队有550万之多。

到战争结束,苏联共伤亡2750万人,其中有2000万是军人。但全国战时军训系统在这期间共训练了4000万人。也有资料说是9000万人,但苏联1941年的人口才1亿8400万,感觉有点夸张,就4000万已经够恐怖了。

1923年生的男性(1941年时18岁)活到战后的全国仅仅剩下4万人。战斗民族当之无愧。



有种观点,到10月底,西伯利亚的25个步兵师和9个装甲旅的精锐部队已经陆续西调到了莫斯科近郊。苏军在力量上也压倒了德军。但斯大林却打点滴似的把一支支训练不足的新组建师送去做炮灰,故意示弱,诱敌深入,消耗德军,最终打德军一个措手不及。

或者,就算没有天气因素,德军如愿以偿的攻入莫斯科,结果也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翻版提前发生,源源不断的炮灰送去打巷战,养精蓄锐的远东苏军一个反击,德军都不用等到45年,就和拿破仑一样一溃千里了。

【远东苏军精锐】

看过电影【兵临城下】会有印象,仅培训了几周,刚学会开枪的新兵,在政委声嘶力竭的怒吼和督战队机枪的威胁下,两个人一支枪就送上了前线,这就是新组建预备师的缩影。(苏联一直到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才实行把打残的老兵部队撤下来,补充新兵,边休整边培训的方式,大大的提高了作战效率。)虽然预备师数量充足,但指望这样部队去拯救莫斯科,当然不行。斯大林的眼睛看向了东方。



当时,在远东有一支装备精良,成建制的精锐部队,从39年诺门坎战役后,就和日本关东军大眼瞪小眼,瞪了两年了。无事可干。斯大林在得到日军短期内不会北上的情报后,立即调动了这支部队。

朱可夫《回忆录》:“尤其是紧急调出,曾在1939年哈拉欣河战役中歼灭日军精锐第6集团军的远东精锐部队,包括第11坦克旅、第6坦克旅、第82步兵师、摩托装甲第9旅、摩托装甲第7旅。其中在1939年就装备150辆坦克的第11坦克旅,在莫斯科会战时担任苏军最高统帅部的坦克预备队”。

在什捷缅科《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中:“把已经训练好的几个师从外贝加尔和远东地区运往西线,这些师原是准备对付日本入侵远东地区的,此时成为苏军最高统帅部用于西线的战略预备队。”

“中亚军区的部队,主要调走的是哈萨克,吉尔吉斯等中亚共和国的部队,比如著名的潘菲洛夫师团。”

说明,不仅是远东苏军,从乌拉尔到海参崴之间包括中亚的部队,都抽调了精锐增援莫斯科。

同时,斯大林还玩了个花样:



看表格,出自2012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统计》一书。

在1941年12月1日,部署在远东的苏联红军居然还有1343307人。

显然,斯大林是把战斗力不强的新组建的后备部队派去远东,同时保持原先的无线电活跃状态以迷惑日军。把作战能力强的远东精锐调去莫斯科,成为反击的主力。

就像日本的关东军,开始的关东军和最后守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虽然名字都叫关东军,但其实部队作战素质已经天地之差。

在1941年6月22日,远东苏军有703714人,再对比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博克的战争日志“从西伯利亚调来的三十四个师,至少有二十一个师放在中央集团军群的正面!”说明斯大林调来了百万远东精锐的说法是成立的。



苏联军民是伟大的,为保卫首都莫斯科,苏联有927000人牺牲,88万人受伤或冻伤。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的失败,标志着德国陆军常胜不败的神话破灭了。

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猜测让军史迷争论不休:

•德国是不是被莫斯科的严寒打败的?

•德国如不派古德里安南下支援南方,八月份就开始攻打莫斯科,能否成功。

•德国在10月初,就原地建立防线,等待来春再攻打莫斯科。结果会否好点。

三,如果莫斯科失守,那么苏德战争及二战结局会改变吗?

由于苏联本身实力雄厚: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至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军事工业化强国的规模。

德军突袭苏联之初,毫无战争准备的苏联西方面军暨西部特别军区被德军的‘’巴巴罗萨‘’击溃,大批苏军成为德军俘虏。西方面军暨西部特别军区司令员巴甫洛夫大将因此而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巴巴罗萨‘’第二阶段的基辅会战,苏军西南方面军除少数人撤至第聂伯河对岸外,大部分六十六万五千多人被德军俘虏,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大将突围时战死,布琼尼元帅、铁木辛哥元帅等乘飞机撤离基辅。斯大林坚持基辅会战,不听朱可夫放弃基辅以保存实力的进谏,从而成就了希特勒一次围歼苏军最多的‘’大手笔‘’。‘’巴巴罗萨‘’两个阶段的作战,击溃了苏联西方面军暨西部特别军区,以及苏联西南方面军。先后攻占了基辅(乌克兰)、明斯克(白俄罗斯)、维亚济马(斯莫凌斯克州)、布良斯克州、卡卢加州、奥廖尔州、库尔斯克州等地,通往莫斯科的道路已经被‘’巴巴罗萨‘’彻底打通,莫斯科已经遥遥在望。



毫无防范而被动应战的苏军在与德军第一回合的交手中,就像一个踉踉跄跄、步履蹒跚,几乎快要被对手打趴在地的拳手。但由于苏联本身实力雄厚: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至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军事工业化强国的规模。再加上战争初期美国及加拿大的大批量战争物资援助,从而使苏联得以迅速恢复元气。就苏联的地域而言,由于苏联具有横跨欧亚的战略大纵深地带,尤其是苏联横跨欧亚的辽阔地域以及广袤的中亚及远东地区形成了苏联广阔的战略纵深的回旋空间:德军要想在短时间内占领苏联全境绝非易事;就苏军兵力消耗的兵员补充来说,包括俄罗斯在内苏联共有十六个加盟国:如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白俄罗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乃至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加盟国,这些加盟国无疑是苏联雄厚的兵力资源

由于德军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行动‘’因严寒而受挫,再加上有十几个驰援莫斯科的远东西伯利亚师,苏军于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即向德军发起了强大反攻,一鼓作气将德军赶出莫斯科以西近两百五十公里以外。紧接着之后的斯大林格勒会战,德军第六集团军三十三万人被苏军合围聚歼;一九四三年夏季的库尔斯克会战,由于德军失利而使苏军夺得了战争主动权;一九四四年苏军在本土实施战略大反攻,同年六月二十二日苏军发起收复白俄罗斯的‘’巴格拉季昂‘’行动:德军再被苏军歼灭二十八个师……。



战争的开局尽管其中一方损失惨重,但战争的最终胜利走向并不是按照战争开局的路径,而是往往取决于交战双方其中一方的坚韧耐力,以及其得天独厚的综合优势:苏联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实例。

四,苏德战争莫斯科被攻陷了吗

一、德国的崛起。

苏德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那德国又如何从一战的废墟上爬了起来,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援助了德国。一战结束后,英法两国做为战胜国,要偿还美国战争贷款,但是他们没钱,钱只能从战败国德国身上出,但是,德国也没钱。

这时,实力超强的美国出手了,他不愿意自己的投资打水漂,提出“道威斯”援助计划,摈弃意识形态的偏见,援助德国。美国为何不直接援助英、法两国?其实,这里有美国的私心,英法两国本身就是战胜国,如果得到美国的援助,实力大增,必然称霸欧洲,这于美国不利。

希特勒正是利用美国的援助,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在1929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遭受经济危机摧残的情况下,德国实现了20%的年经济增长率,失业率从30%降到了1.7%。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51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苏联是430已美元,居世界第三,美国是2000亿美元,雄居世界第一。

德国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成为第一个普及高中教育的西方国家,使德国的科技水平位于世界前列,虎式坦克、喷气式飞机、高速列车、导弹等技术比美国还要强大,如果不是纳粹排外,爱因斯坦和许多优秀的科技人员都跑到美国,德国很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研制出原子弹的国家。

所以说,纳粹德国敢于发动二战、敢于侵略苏联,是有自己骄傲的资本的。

二、苏德矛盾。

德国的崛起得益于纳粹集团的上台,纳粹集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民族主义,有强烈的排外特点,它认为只有日耳曼民族是优秀的民族,其他民族都是劣等民族,德国应该主宰欧洲。他具有侵略扩张的本性,希特勒及其纳粹党不仅想吞并欧洲国家,还对广袤的西伯利亚平原垂涎三尺。

德国重新崛起的时候,欧洲还有一个国家强势崛起,那就是苏联。连续几个五年计划之后,苏联不断发展成为欧洲工业强国,从俄国的发展历史上可以看出,只有不断的扩张,才能保证其强盛,扩张一旦停止,俄国随即衰落。崛起的苏联对欧洲的野心从来都不比德国小。

两个崛起的工业强国在欧洲相遇,战争在所难免。

为了避免一战两线作战的教训,德国首先和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暂时稳住了苏联。这对两个国家来说,都有好处,因为苏联五年计划的重点还在重工业,军事工业的制造水平与德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当德国采用闪电战击败波兰、捷克、比利时、法国之后,国土面积扩展到300万平方公里,控制人口达到两亿人。德国有了和苏联叫板的资本。

三、苏德战争。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按照事先拟订的“巴巴罗萨”计划,从波罗的海到黑海2000多公里的战线上,分北、中、南三个集团军、190个师,共计550万人,向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这让斯大林始料未及,毕竟《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还不到两年。

德国的闪电战再一次奏效,凭借3800辆先进坦克、1800多架飞机、4.3万门先进火炮,192艘舰艇,德军势如破竹。

在半天之内,苏军损失66个机场、1200多架飞机,西部海空军基地、通信设施、都被德国航空兵轰炸殆尽。

半个月之内,苏军损失陆军的一半,30万人被俘、被击毁上万辆坦克。

德军攻克明斯克之后,于7月15日攻破莫斯科门户斯摩棱斯克,距离莫斯科仅仅380公里。并于当年11月,兵临莫斯科城下。

在这危急关头,苏联竟然硬生生的顶住了德国的攻势,并且于1942年4月取得了莫斯科会战的胜利。稳住了战争局势,挫败了德国闪电击败苏联的图谋。

那苏联如何做到了反败为胜?

一、苏联人口众多、国土广袤,战略纵深大。

苏联2000多平方公里的国土,即使丢了莫斯科,还有广阔的西伯利亚平原。由于苏联的工业化比欧洲国家进行的晚,很多地方没有铁路,即使有铁路,铁轨的宽度也和欧洲不一样,这样就造成了德军的补给非常困难。利用广阔的战略纵深,苏联用空间换时间,德军攻打莫斯科城下,已经超过装甲作战的极限,成了强弩之末。

当“闪电战”拖成了持久战,苏联人口多,国土广阔的优势逐渐发挥出来。丰富的石油、钢铁、煤炭、有色金属资源加上动员起来的1700万作战预备人员,最终拖垮了资源匮乏、人口不占优势的德国。

何况,苏联的工业水平虽然比不上德国先进,但是在数量上更占优势。以坦克为例,德军如果取得战争胜利,需要每月生产500辆坦克,而实际产量只有可怜的230辆。苏联就不同了,因为苏联制造的坦克简单、耐用,每月的产量达到了惊人的1500辆,一旦在战争条件下,生产速度还会呈几何数增长。

二、天气严寒。

拿破仑和瑞典的查理二世栽在了俄国寒冷的天气上,这次,希特勒同样栽在了苏联的严寒上。

德国人计划在11月份寒冬来临之前,在克里姆林宫饮酒庆功。然而,10月份寒冷的大雨让苏联大地一片泥泞,德军的集结和进攻变得越来越困难。

泥泞之后,是严寒,由于冰雪天气,德军坦克身陷冰雪,大炮也因为燃油被冻无法打开,攻击力大打折扣。

三、美英援助。

虽然战后出于政治需要,苏联否认了美英给予的援助。但是,不可否认,没有美国、英国的援助,苏联不可能战胜德国。二战的胜利是美苏英三大强国联手制服了德国。

从战争初期到莫斯科会战,苏联的损失是巨大的。为了不让德国独霸欧洲,美英两国出手了:1.8万架飞机、1.5万门先进火炮、每月500辆坦克,以及4.3亿颗子弹,加上不计其数的军备物资,源源不断的输送给苏联。

总结:自身的实力、严寒的天气加上国际援助,使苏联从惨败中挺了过来,由惨败变成了惨胜,而德国没有这些待遇。

五,德军为什么打不下莫斯科

当时不少囚犯正在西伯利亚挖矿,没想到德军兵临莫斯科的消息,很快传到了这里。大家兴奋极了,这帮人在太平时期,那是祸害。可到了战争时期,他们就是狼,就是野兽,就是战无不胜的斗士。

很明显,苏联卫国战争中,从远东调来的囚犯,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些人有一个统一的称呼,那就是惩戒营。从卫国战争开始,一直到二战结束,从西伯利亚的囚犯中,至少释放了50万名囚徒,让他们加入到了卫国战争中。

在斯大林的示意下,这些人只要在战场上立下军功,就能够洗刷此前犯下的罪过。这事儿是不得已而为之,也可以看得出,当时的苏联已经到了穷吞没路的地步了。


一、卫国战争前,苏联的有生力量,基本被打光了。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发动了著名的巴巴罗萨计划,兵分三路闪击苏联。其中:

  1. 北方集团军群,拥有29个师的兵力,主要目标是穿越白俄罗斯,直奔列宁格勒。
  2. 中央集团军群,拥有51个师的兵力,主要目标是苏联的大本营莫斯科。
  3. 南方集团军群,拥有63个师的兵力,主要目标是拿下乌克兰的基辅,随后攻入南方的俄罗斯大草原。

此外还有一堆后勤部队,这次希特勒算是押上老本了,调集了190个师,3700辆坦克,5000架飞机,4.7万门大炮,总兵力达到了550万人。

战争过程非常顺利,第一天的作战过程中,苏军就有1200多架飞机被击毁。其中绝大多数还没起飞就完犊子了。

  1. 北方集团军群,歼灭了苏军24个师,打残了苏军20个师。德军将战线向前推进了450公里,直接杀到了列宁格勒城下。
  2. 中央集团军群,歼灭了苏军30个师,打残了苏军70个师。德军将战线向前推进了350公里,抬眼就能看到莫斯科了。
  3. 南方集团军群,在基辅与苏军打得相当惨烈。因为这里是苏军的大粮仓,丢了这里,那苏军的后勤补给就是个大问题了。这一战中,德军歼灭苏军66万人,包括了6万军官。

仅仅过了3个星期,德军已经将战线向前推进了600公里。如今的波罗的海三国,包括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全都成了德国的地盘。

3个多月的苦战下来,苏军损失惨重,投降加上战死的人数,达到了300万之多。除此以外,飞机损失了7千多架,大炮损失了7万多门,坦克损失了1.5万辆。如果这世上没有奇迹出现的话,那么苏军必败无疑。


二、红场阅兵,成为了卫国战争的转折点。

当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的时候,恰逢苏联准备举行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的阅兵仪式。其实当时没有任何人想到,还会举办什么阅兵式。

毕竟眼看着德军就要杀入城中,到时候阅不阅兵,也就无关紧要了,毕竟国家都要灭亡了。可这个时候斯大林却一反常态,非要搞一场阅兵仪式。

为啥呢?因为这是鼓舞士气的最好办法。当时苏军损失了300万有生力量,这对国家士气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如果没有一些振奋人心的消息,那么败亡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为此,斯大林坚决举行阅兵仪式。在阅兵的前一天晚上12点,斯大林才让人将第二天早上阅兵的事情,紧急通知到各部队。


没办法,这是担心阅兵仪式举办的时候,德军会派空军前来骚扰。第二天阅兵仪式举行的时候,斯大林慷慨陈词地发表了一番演说,立马激起了整个苏军反抗到底的精神。同时这场阅兵仪式,也向世界证明了一点,苏联绝对会和德国死磕到底!

当天的确也有德军的飞机前来轰炸,不过只是例行公事而已,他们万万没想到,这场阅兵仪式,会彻底改变战局的走向。

除此之外,当时苏联的核心领导层,已经转移到了西伯利亚地区,这是为了保存领导核心。可斯大林却义愤填膺地留在了莫斯科,他要告诉整个苏联,自己愿意和莫斯科共存亡。

这种气魄,大大感染了守卫莫斯科的军队士气。这就好比古时候,皇帝御驾亲征一样,军队士气是完全不同的。


三、西伯利亚的囚徒士兵,也有很大的作用。

不到万不得已,其实斯大林是不愿意动用这些人马的。因为这里面有不少人,是在大清洗的时候,遭到斯大林当局迫害的政治犯。

这事儿就有点儿小敏感了,毕竟他们只是和斯大林的政见不合,并不是真正犯了什么罪。为此,放他们出来保家卫国,这是斯大林的冒险之举。

此外,有些犯人,犯了极其严重的罪行,如果放他们出来,是否会火上浇油?这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为此,斯大林让贝利亚组建了一个甄别小组,专门对这些犯人进行甄别。只有通过甄别的犯人,才能踏上保家卫国的战场。

惩戒营每个营的兵力在800人左右,他们主要在战场上负责最为艰险的工作,简单来说,那就是炮灰。因此,惩戒营里流传着一种说法,每个人都活不过三个月。

除了充当士兵的囚犯外,还有一批有动手能力的,和有知识的人,成为了重要的后勤力量。据统计,这些囚犯在后方,为卫国战争提供了3500万颗手榴弹、2500万枚炮弹、1000万颗地雷、10多颗炸弹等等。


四、美国的援助,也不可忽视。

没有无缘无故的绝地反击。那时候苏联刚刚遭遇了大清洗活动,绝大多数军官都在这场活动中被害了。有点经验的军官都入了土,剩下的被送到了西伯利亚挖矿,前线都是新兵蛋子,这才是卫国战争初期,打得如此艰难的原因。

其实此前在苏芬战争中,也已经表现出了这一点。苏联付出了40万人的代价,才勉强换了芬兰10万人的伤亡。希特勒也是从苏芬战争中,看出了苏联的外强中干。

当时的苏联,缺少优秀的军官,缺少武器弹药,又丢了重要的粮仓。想要绝地反击?想啥呢?这个时候国外的援助,成了重要的基础。

那时候美国在疯狂地援助欧洲其他国家对付德国,比如说美国向英国提供了50支步枪、8万挺机关枪,900门大炮,还有若干炸弹。


苏联参战以后,美国也向苏联提供了大量援助。这里面包括了1.5万架飞机、2.3万辆坦克、50万辆运输车、1万门高射炮、260万吨石油,还有若干其他资源,几乎把武器库都给搬空了。

就连苏联元帅朱可夫,都曾经在私人聚会中提到过,如果当时没有美国的援助,苏联根本撑不过1942年。

当然了,以上数据至今还存在争论。主要是因为后来美苏争霸,进入到了冷战阶段。过去大家目的一致,可以抱团取暖,后来大家分道扬镳了,有些事情当然可以全盘推翻,没必要喷。不可否认的一点,美国的确对苏联卫国战争,提供过各方面的支援,谁让那时候他们是一伙的呢!


总结:德军自己也出现了问题。

这也是事情的关键,那时候希特勒打算3个月解决苏联,没想到战争居然打到了冬天。苏联的冬天,是把拿破仑给冻垮了的冬天。希特勒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也要承受这一切了。

当时德军在前线的部队,已经将战线推进到了极限,后勤补给压根就跟不上。所以说大量前线士兵穿着单薄的衣服在作战,不被饿死也被冻死了。

闪电战变成了持久战,这可把希特勒给急坏了。我们完全可以把当时的德军当成程咬金的三板斧,一旦闪电战没能击溃对手,那后面他们就完犊子了。

苏联正是利用德军后勤补给供应不上的缺口,发起了绝地反击。毕竟他们身后是莫斯科,是最后一道防线。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赳赳手游提供的到莫斯科战役德军已经消灭了几百万苏军,为什么苏军还能反攻?(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失败的原因)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折扣手游手游

折扣手游手游

最低折扣游戏盒子

下载游戏折扣

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