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灭吴之战,吴国被灭掉的原因核心在哪里呢?在西晋灭吴之战中,吴国的防御是否有较大的问题呢?

二毛 184

西晋灭吴之战,吴国被灭掉的原因核心在哪里呢?在西晋灭吴之战中,吴国的防御是否有较大的问题呢?

一,西晋灭吴之战,吴国被灭掉的原因核心在哪里呢?在西晋灭吴之战中,吴国的防御是否有较大的问题呢?

公元280年的西晋灭吴之战,一战定乾坤,结束了公元190年以来,90年天下分裂的局面。

这一战,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历史上面,规模空前浩大的一场长江攻防战役,对于军事历史来说也是非常典型的一场战斗

吴国亡国的道路,可以说从魏国灭蜀的时候,就已经开启了,西晋灭吴,从历史上来看,是一个历史的必然。

下面我从吴国的国防战略,西晋的进攻战略两个部分来简单介绍这场战争。
先说东吴的防御战略。

喜欢看三国的朋友都知道,东吴在三国时代,大的战略就是联合蜀国对抗北方强国魏国。这里面跟蜀国的关系也是合作中有斗争,斗争中有合作的状态。

其中的一个关节点就是荆州。

由于荆州独特的战略位置,无论对于蜀国来说还是对于东吴来说都是一个必争之地。

从蜀国来讲,拿下荆州,是早在隆中对的时候,就制订的战略目标,道理很简单,拿下荆州,占据蜀地,刘备就可以拥有两个进攻北方的出口。而相比翻山越岭北伐的通道,从荆州北上无疑是一个性价比更高的战略。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东吴。鲁肃很早以前就跟孙权提出过了类似隆中对的战略构想,所以他积极的联合刘备攻取荆州,没想到被刘备“借用”荆州多年,最后依靠吕蒙白衣渡江杀关羽,夺荆州;再到后来陆逊夷陵之战完胜刘玄德,巩固了荆州防御,整个吴国的战略防御才算奠定了基础。

到这个时候,吴国建立了西面防蜀国、北方防魏、晋的战略格局。

那么后来西晋的进攻战略是怎样的呢?

前面说了,吴国最初联合长江上游的蜀国对抗魏国。这是一个战略的均衡。

一旦蜀国成为了敌人,或者蜀国被灭,长江上游成为敌人占据的地方,吴国就开始变得危险。

因为他一方面要防止长江上游的地方顺流而下进攻东吴。另外一方面还要防止北方的敌人大举南下。

现在,蜀国被魏国灭掉,魏国被司马家端掉。长江上游已经由西晋的军事集团掌控。西晋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已经成为定居。

这个时候,东吴面对北方的军事力量,除了一道长江天险,还有什么来意依靠的军事屏障呢?

实际上,没有。

清朝学者顾祖禹曾经指出,淮河是长江的屏障,北方军队一旦跨国淮河长江就已经属于无险可守的状态。可惜的是,东吴始终没有拿下淮南。

所以说,西晋灭吴,无论是从长江上游还是从北方进攻,都是极其危险的局面。

西晋的军事家羊祜对此有详尽的分析:

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陆俱下,荆、楚之众进临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扬、青、兖并会秣陵,以一隅之吴当天下之众,势分形散,所备皆急。巴、汉奇兵出其空虚,一处倾坏则上下震荡,虽有智者不能为吴谋矣。吴缘江为国,东西数千里,所敌者大,无有宁息。

除此之外,东吴的孙皓又跟部属互相猜忌。中央不信任将领,士兵被困在荒野;没有保卫疆土的计划,也没有安定国家的忠心;平常日子还三心二意;大兵一旦临头绝对不会上下同心,为国一死。

此外东吴的军队虽然攻势凌厉却不能持久,只有水上作战是他们的长处;大军一旦跨过边境他们就无法保住长江,必须退守城池,则长处无所用,反得使用短处,就不可能是西晋的对手。

实际上,后来灭吴之战正式打响之后,几乎就是按照羊祜最初的设计,一模一样的开展的。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西晋灭吴之战,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西晋占尽优势,东吴在天时地利人和各个方面都已经处于劣势,亡国是必然的结局。

西晋灭吴之战,吴国被灭掉的原因核心在哪里呢?在西晋灭吴之战中,吴国的防御是否有较大的问题呢?

第一个问题,吴国被灭掉的原因核心是什么?

答案是:人心所向。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人的心理因素至关重要。

原因何在?

合与分,本身都各有可爱之处,也各有缺点。

刚合了不久,一切新鲜,颇有“开国景象”,在上的求才若渴,在下的互庆升平,合久了,若干缺点就显露了。当皇帝的以为宝座稳如泰山,当官的懒得向老百姓讨好,没有当到官的,由于爸爸或至亲不是官视乎永远没有机会一过做官的瘾,因此“唯恐天下不乱”,至于一般老百姓,过久了出汗纳粮的日子,也感觉烦,倘若又遇到什么蝗虫、大水、干旱、土匪,那就颇有“反正是死,不如快活一下再说”之意。于是大一统的局面土崩瓦解,慢慢地在地平线上冒出来若干割据一方的群雄。群雄互相比武,比到最后,就有几位尖尖的角色,演出在时间上或长或短的“分”的局面。

分的局面,未尝没有它的令人向往之处。就读书人而言,在战国时代活着,确是比在明清两代舒服的多。明清两代有盐商,却没有孟尝君,也没有可以雄辩涛涛,畅所欲言的公共场所。做官的,与希望做官的,也会羡慕他们在战国时代的老前辈,本国君主不赏识他们,他们就可以走到另一个国家去活动活动,不怕没有一个可以让他“飞黄腾达”的国家。就老百姓的一般生活而言,在三国时代,远比东汉活的好,朝廷上不再有宦官外戚把持一切,三个国家的大小官吏,绝大多数是清廉的。诸葛亮就把西蜀治理得道不拾遗。

既然分裂局面那么好,那又何必再合呢?

是因为,自从孟子以来,中国人的政治思想都有了“天下定于一”与“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等等牢不可破的定论。中国人普遍接受了孟子的思想:天下要安定,只有在统一于一个君主之下的时候,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因此地上也不该有两个大王或皇帝。

所以,极大多数的中国人,不仅是皇帝与大臣,而且一般的老百姓,总以为:有了两个以上的皇帝就会有内战,就不太平,就不安定。而且,在一个天下之内,在一个中国之内,是不应该有两个皇帝的,倘若有,那是违反天道的,不能长久。

除了这种心里因素外,三国的大臣与人民也有点感觉到,再分下去没有什么意思。分久了,似乎就怀念过去合的时候的光彩。晋朝似乎对老百姓倒很宽厚,晋朝皇帝也不像吴国皇帝那样残暴,能统一在晋朝之下,也许要比天下三分好。

因此,吴国被灭掉了。

第二个问题,吴国防御是否有较大的问题?

答案是:在德不在险,不在于防御,更谈不上防御上的不足。

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镇守襄阳多年的羊祜,在请命伐吴的奏疏就说的极为清楚。他说:“今江淮之险不如剑,孙皓之暴过于刘禅,吴人之困甚于巴蜀,而大晋兵力,盛于往时。”他还指出,吴靠的是据江而守,但长江东西数千里,晋兵几路挺进,只要突破一处,就可大功告成。

西晋咸宁六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调遣大军,兵分六路,讨伐东吴,东吴大小官吏,都纷纷派人投降。龙骧将军王濬乘船率先抵达石头城下,孙皓投降。

事实证明:失民心者失天下,非外力可以改变的。天险和防御形同虚设。德政不修,德义不修,在好的防御和天险又有什么用呢!


最核心的原因当然是国力弱小。在古代,人口数量对国家来说极为重要,一般情况下人口越多,国家越为强大。孙权时期,东吴政府控制的人口尚有二百四十万左右,到吴末投降时反而降到二百三十万。这是因为长久的战争导致士兵死伤严重。同时后方百姓也受尽剥削、苦不堪言,以至于逃进山野,所以导致东吴政权的人口数量在数十年间不升反降。西晋情况则要比这好得多,加上魏末年间司马氏攻灭蜀汉,占据了益州以后国力大增。

不过还要注意到的是,晋灭吴战争打得很轻松,还不如此前晋军平定秃发之乱打得困难,出现这种状况则不该仅仅用国力疲弱这一条原因来解释。毕竟东吴之前也强不到哪去,怎么之前没被灭,反而还能给北方军队迎头痛击呢?

(孙皓)

这就要谈到孙皓统治时期的东吴政治了。孙皓起初刚登基的时候善待将士百姓,还削减宫女数量,将宫女配给给民间,一时被江东士民称为明主。但不久后便露了本性,开始穷凶极奢,沉醉酒色。这导致朝廷内部出现反对声音,起初拥立他为帝的濮阳兴、张布等重臣纷纷后悔,不过孙皓很快便找到理由将他们杀了,从此孙皓在国内再也没人能掣肘。

于是孙皓愈加疯狂、愈加糜烂,还闹出过不少可笑的事。当时民间相传荆州有王气,孙皓便因此迁都武昌,还大肆挖掘荆州界内的名臣、大族之墓冢,并且孙皓要求扬州百姓溯流供应物资给武昌。迁都本身就是耗时耗民,孙皓不思安抚,反而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得罪了荆、扬二州人民百姓。最可笑的是最后孙皓又迁回了建业,一系列操作下毫无收益,仅仅只是空耗民力。

(孙皓)

不仅如此,孙皓还滥杀、滥罚宗室、大臣,十分暴虐。并且孙皓还发明了很多新鲜的刑罚手段,比如将人的脸皮生生剥夺下来。孙皓即位没多久便杀了吴景帝孙休的儿子们,还将景皇后朱氏逼死。宗室、大臣们受到不公的待遇,心中极度愤慨,只不过敢怒不敢言。

这些行为无疑极大影响到了东吴政权的团结,所以孙皓即位以后,东吴屡有政变发生,连曾经支持他登基的万彧也伙同宿将丁奉发动政变,可惜最后以失败告终。孙皓即位后发生的军队叛变事件更是不胜枚举。比如孙皓曾派何定去夏口游猎,却吓得夏口督孙秀连忙率兵奔晋,生怕被暴君诛杀。再比如孙皓召西陵督步阐入朝为官,吓得步氏拥西陵叛吴迎晋。《晋书·羊祜传》也记载道,当时从东吴来降者源源不绝。

(晋灭吴示意图)

政权缺乏向心力,自然就会使豪强、将军、朝臣们渐渐失去对政权的认同感。待到西晋兴兵灭吴时,各地纷纷投降,或者持以观望态度,所谓东吴二十万大军,真正尽忠抵抗晋军的却没有多少人。荆州很快便沦陷,几乎没有什么抵抗能力。至于扬州这里,孙皓仅仅只能派出忠臣张悌率三万禁军前往长江迎敌。张悌对局面感到非常悲观、绝望,最后只能发泄式尽忠。三万军队被人家全歼后,孙皓政权则大势已去,再难以抵抗西晋大军了。至于防御策略有没有问题与漏洞,已经不重要了。策略就算再完善,但在政治上却一碰即碎,那么自然会处处显漏洞。

封建王朝的灭亡大多数时间,其实真的很简单。

皇帝不行。

封建王朝是家天下,家天下就代表权力没有制约,皇帝坏掉了,就全坏掉了。

而吴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孙皓就是这样。

公元264年,吴景帝孙休去世,以濮阳兴、张布为首的文臣武将向朱皇后推荐立孙皓为帝,孙皓也因此成为了东吴的末代皇帝。

孙皓刚刚登基的时候,也是想要有一番作为的,他大赦天下,下令抚恤百姓,开仓振民,削减宫中的用度。于是,东吴的发展也日趋见好。

但是,孙皓治国才刚刚略有小成,便开始骄傲自满起来,他开始以暴虐治国,贪酒好色,向民间征集大量美女满足自己的需求。

而骄奢淫逸的君主除了贪图自身的享乐之外,还都有一个毛病,就是听不得说,谁说他他就杀谁,比如举荐孙皓为君主的濮阳兴、张布就因为背地里表达了后悔之意,便被杀掉了;徐绍因为夸了几句中原不错,便被孙皓杀了。除此之外,孙皓又将皇太后朱太后诛杀,把先帝孙休的孩子流放到偏远小城。

孙皓虽然杀人行,但是找人却不行。所以,一个没有人才的国度败亡就十分正常了。

那位问了,不对呀,我记得孙皓在位可是有17年啊,一个暴君怎么会在位这么久?

您记得没错,这首先是因为孙皓前期做的不错。而另外一方面,孙皓时期还有最后一位东吴名将——陆抗。

陆抗是陆逊的次子,孙皓登基后,陆抗得到重用,是吴国的顶梁柱,在与西晋的战争中。陆抗击退晋将羊祜,叛将步阐等,是东吴镇守边疆的重要力量。

但是,由于需要镇守边疆,陆抗大多数时间都不在朝中。所以,陆抗对孙皓的残暴只能直言劝谏。孙皓知道陆抗的价值,所以没有动他,但同样的,也没有听他的,陆抗无奈,只能恪尽职守,完成好国家保卫的工作。而晋朝由于忌惮陆抗,也没有进行大规模进攻。

然而,公元274年,陆抗因病去世,东吴从此再无良将,4年后西晋攻吴,孙皓投降。

值得一提的是,陆抗去世的时候,曾向孙皓进谏重视西陵,孙皓没有重视。而晋将王濬正是由此攻进攻东吴的。

一个无能的君主,靠一两个名臣肯定是扶不起来的;一个有能力的君主,即便没有名臣他也能找出来。

东吴被灭的原因,就是如此。

西晋在灭吴之战前,有做了非常详细的准备。不过更多的是因为吴国国君的不作为,他的不修内政、而且暴虐荒淫才导致吴国西线守备的削弱,这让西晋有了可乘之机。


司马氏在三国时期出现的都是聪明人,司马懿能和诸葛亮抗衡,之后司马昭父子夺得了曹魏政权。这天下最终是到了司马家的手里。在消灭蜀国之前,司马氏就有之后顺势消灭吴国的打算。


司马昭就有提出:起初先定巴蜀,三年之后,顺势水陆并进,吞并东吴,实现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这是司马家伟大的思想抱负,为了实现先辈一统天下的遗愿,晋武帝司马炎从公园269年开始就准备着如何消灭东吴。


他安抚善待刘禅和诸葛亮等人的子孙,并加以巩固巴蜀的统治,化解了西晋的内部之忧。同时还分化东吴内部,让他们君臣离心,动摇了吴国的军心民心。他还改善西晋内政,实行屯田政策,选拔将士。



终于在太康元年,安东将军王浑率着十多万的大军往横江进军,还派了陈慎攻击寻阳;派将军李纯率军向高望城攻打吴军俞恭部。一时间李纯攻占了高望城,也击破了俞恭军,将展现推到了横江以东的方向,并且夺得了渡江这个十分有利的渡场。同年十一月,司马炎采用了太傅羊祜生前拟制的计划分派六路大军进攻吴国。之后,晋军接连攻克了东吴四州、四十三郡,并且降服了吴军二十三万人,就这样东吴政权灭亡。


吴国怎么灭亡的 客观评价吴国灭亡的原因

虽然说晋灭吴之战将中国重新一统,这统一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社会的进步有着推动作用。不过西晋灭吴的名气并不是很大,甚至比不上魏灭蜀战争的影响。因为吴国国君孙皓的暴政,民心离散,所以国家被消灭大家认为是理所当然。还有就是原本蜀国被灭后,大家都知道三国鼎立的局面被打破,知道蜀灭后,吴国被灭是必然发生的,所以也就缺少了戏剧性,因此影响就不是那么的大了。


其实晋灭吴之战的胜利存在着必然性。当时吴国末帝孙皓自继位以来,昏庸残暴,他还肆意的杀害臣民,一时间朝野上下人人自危。他亲小人远贤臣,结果造成了东吴政权的混乱,全国上下一片恐怖气氛。孙皓还比较嫉贤妒能,杀死那些能力比较强的臣子,就在他这样残暴的统治下,民心离散,人心丧失,这样必然导致了东吴的破灭。


“宁可千日无战,不可一日无备”这个是兵家的战略思想,但是孙皓并没有这么想,尽管东吴有的人想到了,并且向孙皓建议增强沿江的战略要点的守备,但是孙皓都置之不理。孙皓肆意在吴国肆虐,不修内政的同时,西晋却是在稳定内部,增强经济,使得国富民强。他利用了十七年的时间进行攻打东吴的准备,两相比较晋灭吴之战已是毫无悬念。

吴国怎么灭亡的?看完上文的你肯定知道啦。吴国最后一位君主孙皓非常的残暴,在他的统治下,老百姓们生活过的十分凄苦,朝廷也早已失去了民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灭亡其实就是迟早的事。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赳赳手游提供的西晋灭吴之战,吴国被灭掉的原因核心在哪里呢?在西晋灭吴之战中,吴国的防御是否有较大的问题呢?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折扣手游手游

折扣手游手游

最低折扣游戏盒子

下载游戏折扣

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