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写出这么多好故事,他有着怎样扑朔迷离的一生?(蒲松龄写了啥)

二毛 328

蒲松龄写出这么多好故事,他有着怎样扑朔迷离的一生?

一,蒲松龄写出这么多好故事,他有着怎样扑朔迷离的一生?

蒲松龄一生,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他为了温饱挖空心思;他一辈子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参加科举考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非常痛苦;他为了写《聊斋志异》,受了很多的苦。 《聊斋志异》是一部很神奇的小说,而《聊斋志异》作者本身的出生就带有几分神奇的色彩。

大家应该知道他的作品《连成》,这部作品就是由他自己的爱情经历改编而成的。

其实,两人就是蒲松龄和顾青霞的化身。才华横溢的蒲松龄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名落孙山。而江南歌女顾青霞就像是一缕清风抚慰着蒲松龄。两人心生爱意,奈何她已是同乡孙蕙的小妾。俗话说,朋友妻,不可欺。两人就这样没有了结果。孙蕙升任后,青霞被送到老家,病死在寂静的山村。

剧中乔生为了连成可以割自己的心头肉,而现实中的蒲松龄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什么都做不了,他只能通过自己的笔,来诉说对青霞的思念和愧疚之情。他为连成规划了一个好的结局,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人生世事,变化无常。

蒲松龄年轻的时候,生活不是很苦,因为他的父亲弃儒经商,家里是小康之家。在父亲的保护下,年轻的蒲松龄可以安心读书,跟朋友们搞诗社。但是好日子没过多久,因为家庭矛盾分家了。蒲松龄的两个哥哥都是秀才,但是两个嫂子都是泼妇。分家的结果是蒲松龄分到农场老屋三间,破得连门都没有,蒲松龄只好借了门板安上。他分到了二十亩薄田,二百四十斤粮食,只够吃三个月。这样一来,蒲松龄就要自谋生路了,他于是开始了长达45年之久的私塾教师生涯。

私塾教师就是乡村小学教师,而且是到私人家里教书,待遇非常低微。算算具体的账,做私塾老师每年可以拿最多八两。在当时农村一个四口之家维持一年的生活要二十两。

到了30岁以后因为父亲去世了,蒲松龄还要赡养他的老母,他穷到“家徒四壁妇愁贫”。蒲松龄非常心疼,不知道怎么样养活这些可怜的孩子。蒲松龄还写了一篇文章叫《祭穷神文》。他说:“穷神穷神,我和你有什么亲,你怎么整天寸步不离地跟着我,我就是你一个护院的家丁,我就是你护驾的将军,你也得放我几天假呀,但是你一步不放松,好像是两个缠热了的情人?”这就是蒲松龄的生活之苦。

蒲松龄19岁的时候,参加秀才考试,他在淄川县济南府山东省,三试第一,成了秀才。三试第一后,蒲松龄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全部落榜。直到72岁,仍只是个贡生。

蒲松龄一生不得志,他这个不得志恰好从少年得志开始。蒲松龄19岁的时候,参加秀才考试,他在淄川县济南府山东省,三试第一,成了秀才。录取蒲松龄的是山东学政施闰章。县、府、道三试第一以后,蒲松龄名气很大。他踌躇满志,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进一步求取功名的道路,下一步要考举人了。 史料记载,蒲松龄三试第一后,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全部落榜。蒲松龄文章写得这么好,为什么他还会四次落榜?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施闰章录取蒲松龄根本就是一种误导和误判,因为蒲松龄并没有按照八股文那种严格的要求来写文章,施闰章因为爱才而把他录取为第一名。蒲松龄因此以为,这样写就能够取得更高的功名了。但是蒲松龄没有想到,其他的考官是些什么样的人。这些考官是拿着那种刻板的、腐朽的、毫无文采、绳捆索绑的八股文,当个敲门砖,取得了功名,他自己只会写这样的文章,他喜欢的也是这样的文章。像蒲松龄那种写法的文章,他怎么会欣赏呢?所以蒲松龄从考秀才一开始就偏离了跑道。

秀才是科举考试当中最低的功名。但是秀才最辛苦,年年考试。根据朝廷制度,一个省的学政任期三年,学政一到,先把秀才组织起来考试,这叫岁试。岁试成绩分成几等,考到第一等可以成为廪生。廪生是个什么概念?廪生还是秀才,但朝廷每个月给你一定的钱,补助你的生活。那么,考到了一等是不是就一定是个廪生呢?也不是。因为廪生是有名额限制的,你考了一等,要等空了名额,才可以补廪。所以蒲松龄考中秀才之后,在一等考了很多次,差不多等了二十年,才成为廪生,朝廷才给他那点补助。秀才岁试以后第二年,要进行科考。科考就是给举人考试做准备。科考把秀才的成绩分成六等,考前两等可以参加举人考试,考后两等就得降成青衣。蒲松龄参加乡试,三年一次,考了多少次?十次左右,有的专家说十几次。这样一来,蒲松龄有三十年的时间年年都考。他48岁那年,又参加考试。

蒲松龄写得快,第一页写完,飞快一翻,把第二页翻过去了,写到第三页上了,这就隔了一幅,越幅,就不仅要取消资格,还得张榜公布。蒲松龄在科举这条路上拼搏到50岁。蒲松龄19岁成为秀才,到72岁,成为贡生。贡生是什么概念?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贡生有几种,蒲松龄是“岁贡”,又叫“挨贡”。就是做廪生时间长了,排队挨号挨上了贡生。做了贡生以后理论上可以当官了,蒲松龄得到一个虚衔“儒学训导”。

但是蒲松龄这个儒学训导前还加了两个字“候补”。就是你虽然有这个资格,还得看山东省除了淄川县以外,其他县有没有空出名额来。对于72岁的蒲松龄来说,没有任何的价值了,贡生只是给他带来一点安慰,一点很实际的利益:朝廷要给贡生四两银子。而县官偏偏既不去给蒲松龄树匾、树旗,也不发给他银子。蒲松龄不得不一次一次写呈文、打报告去要。这就是蒲松龄在科举考试当中所受的痛苦。

我们现在看觉得他非常可笑,非常可悲,非常可怜。但是在当时他只能求这么一条出路。因为科举制度是蒲松龄这样的穷知识分子改变命运的唯一的出路,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蒲松龄为什么总考不上?这和他一直在艰苦地写《聊斋志异》有关系。蒲松龄是山东淄川人。淄川离齐国故都临淄数十里,有很多优美的民间传说。蒲松龄5岁的时候,改朝换代。满清入关,在扬州屠城,在山东镇压农民起义,也产生了很多稀奇事,这些都影响到《聊斋志异》。蒲松龄大概在分家以后,做私塾教师时,就开始写《聊斋志异》。

法国有一位著名的大作家雨果,就是《悲惨世界》的作者,他曾经说过,“想像是伟大的潜水者”。一个作家,一个小说家能写出引人入胜的作品,虽然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但是更要靠他的想象,蒲松龄虽然那样贫困,那样不得志,他也写了和自己生平有关的一些东西,但是他特别善于想像,《聊斋志异》就是一个作家天才的想像才能和艺术才能的集中表现。 咱们的大作家蒲松龄就这样苦了一辈子,就这样在贫困线上挣扎了一辈子,在科举考试的路上落魄了一辈子,在写小说的路上奋斗了一辈子。到了康熙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酉时,这位大作家坐在他清冷的聊斋的窗前永远地离开了人世。蒲松龄穷秀才出将入相飞黄腾达这个梦想终于成为泡影,而用中国优秀的文化哺育起来的,又成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代表的《聊斋志异》光芒四射。历史是公正的。


二,蒲松龄 鸲鹆

托蒲松龄先生生在清代的福,又加之自己有著文写诗的爱好,先生的生平我们能从中推测出来。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是山东淄博人,别人叫他聊斋先生,他自己称呼自己为异史氏。您看《聊斋》,每篇文章后边都有“异史氏云……”都是蒲留仙先生对前文的评语,他学得是《史记》的手法。

先生前半生可谓少年得志,他初生的时候清军入关不久,在童生试中考了个第一,成了远近闻名的秀才,那边他才19岁,小伙子非常厉害。

但是之后,他的考试生涯都不顺利。清代科举制参加完童生试后,还得参加乡试、省试、殿试,招录的名额也不多,很难考。直到蒲留仙71岁的时候,才获取了贡生的资格。这个贡生的意思是推荐给皇帝的人才,秀才中的佼佼者才能被推荐,中了贡生之后能在京师的国子监读书。当然,也有例外的,有的是考了一辈子就是考不中乡试,成不了举人,为了表彰这种精神,按着岁数大小推荐一下也能成为贡生,蒲留仙就是这种情况,这称之为“岁贡”,当了县里的“儒学训导”的虚衔,也就是教育局副局长。估计老先生也管不了啥事儿,他75岁就过世了。

那么从19岁到71岁,这么多年他是怎么生活的呢?

教书,当师爷,而且主要是教书。

本县有个西铺村,村里毕际友家缺塾师,请了蒲留仙,蒲先生大部分时间就在这儿教教小孩子。该考试的时候去考试,闲下来的时间就写东西,写什么呢,写神鬼妖狐的故事。

有个段子说蒲先生爱在路边支个凉棚、熬上点绿豆汤,南来北往的人口渴了就过来喝,不用给钱,只要讲一个故事就行。这只是个段子,蒲先生做塾师能赚几个钱,家里还有老婆孩子要养,哪有闲钱干那些事儿。

这个段子的真实之处在于蒲留仙留心生活,不管从谁那儿听过一个稀罕事儿,就整理成文章。

除此之外,《聊斋》还借鉴了前人的作品,咱们都看过《崂山道士》,里面有剪纸变月亮的情节,这就借鉴了六朝小说和唐传奇中的《纸月》。

《聊斋》的传世还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蒲松龄不识字的妻子——刘氏,另一个是文坛领袖——王士祯。

刘氏的父亲是刘国鼎,刘国鼎也是个秀才。蒲松龄十七岁时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了刘氏。她着实是蒲松龄的糟糠之妻,蒲松龄当塾师顾不了家,刘氏就操持着一家的生计。家里穷,住的地儿比较荒凉,有时候夜里家里还进来狼,刘氏就趁着月色较亮的时候纺线。家里有点什么好吃的,像招待客人剩下的鱼啊肉啊,自己留着不吃,等蒲松龄回来,有时候东西都放坏了。她和蒲松龄一共生活了五十多年,去世的时候蒲松龄非常伤心。

其实,每每了解了这些故事,未尝不泪沾衣襟。她一生没过过什么富裕的日子,也不知道丈夫写的是什么文章,只是一个人尽自己的力量撑着一个家。人世间的冷暖莫过于一个情字,百姓家的生活莫过于柴米油盐。这些都是最朴素的东西,但也最动人。我以为,蒲松龄和妻子的生活,胜过《聊斋》中大部分文章。

王士祯是清代了不起的文人,他也是山东人,蒲松龄的老乡,比蒲松龄大6岁。

王士祯考试之路非常顺利,22岁就考中了进士,也就是通过了殿试,名次虽然不靠前,但比蒲松龄不知高到哪里去了,人生仿佛达到了巅峰。

24岁回山东到大明湖畔游玩,没碰上夏雨荷,却写下了《秋柳》四首,传为美谈。

诗写得确实好:

秋来何处最销?残照西风白下门。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愁生陌上黄聪曲,梦远江南乌夜村。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他诗名渐盛,后来康熙皇帝还看他的诗集。钱谦益死后,王士祯执掌诗坛。他的一句评语,能令某人作品洛阳纸贵。

蒲松龄一个落魄文人,王士祯一个文坛领袖当朝大员,二人是怎么相识的呢?

还记得前文提到的毕际友吗,就是请蒲松龄做塾师的人,他的妻子王氏正是王士祯的从姑母。王士祯多次去毕家探望姑母,蒲松龄正是那时候与王士祯有了交集。后来,二人诗文唱和,成为莫逆之交。

蒲松龄写《聊斋志异》的时候,受到了王士祯的评点题识。《聊斋志异》成书后,没多少人乐意出版,毕竟谁认识落魄文人蒲松龄啊。王士祯又题诗一首: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因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

这首诗实在是贴切的评价。

二人因文结交,又唱和一生。虽然一个身居高位,一个六十多岁还教书为生。但这丝毫没有阻碍二人的交往,就好像一个作协主席和一个无名文人,二人地位悬殊,却惺惺相惜。

王士祯去世后,蒲松龄哀痛地写下一首悼亡诗:

昨宵犹自梦渔洋,谁料乘云入帝乡。

海岳含愁云惨淡,星河无色月凄凉。

儒林道丧典型尽,大雅风衰文献亡。

薤露一声关塞黑,斗南名士俱沾裳。

一本《聊斋志异》,一个蒲留仙,一段前尘往事,一个好妻子,一个好朋友,怎不令人唏嘘。

三,蒲松龄的坎坷人生

提到《聊斋志异》,想必大家应该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故事,画皮,倩女幽魂 等鬼怪故事从害怕到喜欢再到念念不忘,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而这部奇书的作者——蒲松龄,是个脑洞大开的奇人,要是搁现在,一定是 位可以比肩金庸古龙的畅销书作家,那样的话也基本没小四之流的什么事了 ,但这位脑洞大开的奇人,一辈子最大的兴趣却不是像莫言一样得个诺贝尔 文学奖什么的,而是一心想考个公务员,想进体制内拿“铁饭碗”。

话说这蒲松龄从小就跟老爹读书,19岁的时候就异常顺利的考上的秀才,想 想像孔乙己那样七老八十还未曾考取半个秀才的人,这蒲松龄也算天赋异禀 ,年少怀才。

当时的他意气风发,挥斥方遒,考场发挥得畅快淋漓,主考官施愚山(清初 著名诗人)也是识马伯乐,爱才若渴,一看这蒲松龄的答卷就惊为天人,连 连感叹:文章奇哉,文章秒哉,文章奇妙而绝哉,差点就激动的呜呼哀哉了 ,当即大笔一挥划为头筹。

随后的三场考试里,这货接着连番开挂,连续获得乡里、县里、道里第一名 ,相当于夺得了今天的当地高考状元,着实让蒲家人在十里八乡风光了一阵 ,在大家眼里,这位青年才俊前程远大,什么常青藤啊,什么BA、CA的统统 不在话下,官服加身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然而人无常势水无常形,蒲松龄也没想到他的人生高峰过去得这么快,从得 了当地状元之后,在科举的路上,从此是一路泥泞,再无寸进!甚至有一次 ,因上场文采出众,基本是内定的头名,中场却突犯急症,没能进得了下半 场的大门,前功尽弃,把可把蒲松龄给郁闷坏了。

于是求爷爷告奶奶,从当官的朋友那里终于求来一封推荐信,有了“暗箱操 作”撑腰,蒲松龄自感胸有成竹,一想终于可一解多年壮志未酬之恨,于是 文采大发,洋洋洒洒、笔走龙蛇,结果一不小心“越幅”了,相当于现在的 答题答到封线了;让你写800字以内作文你写成1600了的性质一样一样的 。

结果可想而知,卷子还没送到主考官面前,就被取消了考试资格。蒲松龄听 闻后如遭五雷轰顶,惊愕、茫然、痛悔,最终也只能沮丧而归。

四十多年间,蒲松龄参加的十几届科考,都是憧憬而去,丧气而归,科考中 如受酷刑一样煎熬,每次回来后都是发誓再也不考,却三年期一到又蠢蠢欲 动,打点行装出门再赴赶考路,翻来覆去的折腾,让蒲松龄的人生悲剧而凄 惨。

蒲松龄60多岁的时候,还在执意赴考,打点行装要上路的时候,老妻终于看 不过去了,说:“你还是省省吧,如果你真有这命,现在早成朝堂老了, 还是省点力气,弃了这条路吧。”

年过花甲的蒲松龄回首这一路走来,再听听老婆子的话,的确有理,遂不再 应考,从此不赴科举路,但心仍旧未死,直到71岁,还争取来个“岁贡生” 的虚衔,临老当了一回国子监的“保送生”。

纵观蒲松龄的一生,成为“公务员”一直是蒲松龄的执念,再加上一生多半 时间在外客居为乡绅坐馆(塾师或幕客),可谓与我们当今的社会的很多人很像,客居他乡边工作边考公务员,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我想如果古代也有类似高考改革的政策,我们的蒲奇人一定会第一个举双手赞成的!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赳赳手游提供的蒲松龄写出这么多好故事,他有着怎样扑朔迷离的一生?(蒲松龄写了啥)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折扣手游手游

折扣手游手游

最低折扣游戏盒子

下载游戏折扣

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