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明朝太监和皇帝的关系极好,大臣和皇帝的关系较差?(为啥明朝太监特别忠于皇上)

二毛 220

为什么感觉明朝太监和皇帝的关系极好,大臣和皇帝的关系较差?

一,为什么感觉明朝太监和皇帝的关系极好,大臣和皇帝的关系较差?

在明朝,之所以皇帝和太监的较好、和大臣的关系较差,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太监是作为皇权的附庸而存在,可以说是主仆关系;大臣从本质上来说是作为分权者而存在,可以说是一种深层次的敌对关系。
  • 皇帝与大臣关系较差的原因

自古以来,君臣一直都是对立统一的存在,作为君王,一方面要靠大臣来帮忙处理国事,这就势必要分出一部分的权力给这些大臣,大臣们才能得心应手地替皇帝分忧解难,从这个方面来说,君臣是统一的;另一方面,要防止大臣过度坐大,威胁到皇权。因此,历朝历代,除了极个别皇帝外,历代君王对权力的把控都是极其严格的,他们费尽心思,既要给大臣们足够的权力替自己排忧解难,又要设置多番障碍对大臣形成掣肘。从这个方面来说,君臣之间又是对立的。

在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趁着胡惟庸案,顺势废除中书省,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以及明宣宗朱瞻基为了制衡日渐坐大的文官集团,而引入一股特殊的政治势力——宦官集团的行为,都是君臣之间对立的具体提现,有这样的对立面存在,皇帝和大臣的关系自然是好不到哪去!

  • 皇帝与太监关系好的原因

自古以来,太监作为内官,是皇帝身边的近侍,深得皇帝的信任,在明朝,除了朱元璋和朱棣之外,其他历代皇帝都是在太监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这些皇帝自小就和太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些太监或许人品很坏,但这都不重要,因为他们还有一个特点:听话、温顺,他们不论是出于对皇帝的感情还是自身的利益需求,往往都对皇帝言听计从,对于皇帝来说,这就够了,因此,他们一旦登基为帝,往往都会重用这些陪他们成长起来的太监。

明宣宗朱瞻基为了制衡文官集团,开始重用太监,刻意将太监培养起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宦官势力,从此,由皇权、权、宦权组成的权力体系正式构建,直至明朝灭亡,这个权力体系中,宦权实际上是皇权的附庸,他们多数时候是以皇权代言人的身份而存在的,犹如仆人一般,必须要紧紧依靠主人,主人强大了仆人也才可以强大。这样看来,明朝皇帝与太监的关系好也就不足为奇了。看懂了这点,我们就不用再为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太监的专权而感到惊讶了!

总结:从权力体系上来说,太监是皇帝的附庸,大臣是皇帝的对立,因此,皇帝与太监关系较好、与大臣关系较差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二,为啥明朝太监掌权

明朝是一个个性鲜明的朝代,明朝的特色之一就在于太监权力得到空前的提升。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明朝皇帝对太监比较有好感呢?

朱元璋时期皇帝和太监的关系并不好,鉴于东汉和唐朝都曾发生过严重的太监乱政惨剧,朱元璋给本朝的太监立了很严苛的规定,不仅要求太监们不能有文化,而且规定内宦不得干政。

但是从永乐时期起皇帝和太监的关系开始逐渐变好。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皇位的,在这一过程中有不少太监立过功。因此朱棣登基后开始重用一些太监,包括让太监统领很重要的特务组织东厂、锦衣卫等机构。

朱棣带头违反了祖训,之后的明朝皇帝也就没太把朱元璋当时立下的规定当回事了,这才导致明朝两百多年间曾出现过好几位权势滔天的大太监。

那么为什么明朝皇帝看起来更亲近太监而和大臣的关系显得不太好?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明朝皇帝重用太监主要是用于制衡外臣的。皇帝和大臣们的关系其实很微妙,尤其是明朝内阁制度形成后,大臣的权力越发膨胀,明朝有不少皇帝都曾被大臣集团制约过。这时候皇帝身边的内臣太监就得以重用了,皇帝需要利用这些太监来制衡甚至打压外臣。

第二,太监原本只是奴才,现在皇帝为了特定的目的而重用他们,太监们得到了高升的机会,自然是很乐意接下这根橄榄枝,这样一来,皇帝和太监的关系看起来就比较融洽了。而且太监并不会向大臣那样跟皇帝抬杠,所以皇帝也很乐意利用这些听话的鹰犬啊。

由此可见,明朝一些皇帝重用太监是有原因的,在皇权受到大臣挑战时,太监才得以被重用。又因为皇帝和太监的关系是相对比较单纯的主奴关系,这才使得他们能相处的比较融洽。

三,明朝太监和清朝太监

我是日航君,为您分解。

这个问题其实蛮有意思的,我们可以看到前面很多朝代,例如说唐朝,李世民和臣子们也都是过得其乐融融的,但是后面他的继承人也开始慢慢亲太监远大臣了。皇帝明明都知道太监不好,但是为什么到了明还是出现了这一情况呢?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太监的兴起

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深深明白太监的危害有多大,因此朱元璋特地立下祖训:太监不得干政。朱元璋此举是希望历代子孙能够牢记自己的嘱托,不要因为太监的蛊惑而荒废了大业。朱元璋的继承人朱允炆也很好地履行了这一点,因此在此两朝的太监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基本上就是宫中的苦力了。

因为自身地位非常低下,因此太监们也想要翻身,朱棣谋反就是太监的机会。朱棣谋反后,太监们积极寻求朱棣的帮助,并且在靖难之中给了朱棣非常多的帮助,就这样,朱棣和太监形成了一个联盟。

最终朱棣成功,太监也打了一个翻身仗,开始逐渐壮大自己的权力了。而且朱棣军中也不泛一些勇武的太监,例如说三宝太监郑和。因此太监真正的兴起应该是在建文帝时期。

二、玩伴和监管者,你选谁?

皇帝在小的时候,在宫中往往缺少关爱和玩伴,因此太监就成为了他们的玩伴了。我们想象这样一个场景,皇帝读书的时候,太监陪读;皇帝冷了,太监给他烧炭;皇帝热了,太监给他打扇子;皇帝饿了,太监给他拿点心……

对于缺少友情和陪伴的皇帝来说,这种事情虽然是太监应该做的,但是在不知不觉中也能感化皇帝,让他对于太监非常宠爱。

我们反观大臣,一群老头子,天天在朝堂之上争来争去,对着你吹胡子瞪眼。你想娶老婆,这群大臣说不行,皇帝你不能迷恋后宫,这个对你身体不好;你还年轻力壮,这群大臣就说皇帝,你万一出了点什么问题突然死了怎么办,建议早点立太子;甚至在这群大臣的嘴里,你爸不能是你爸,你妈不能是你妈,你必须按照他们喜欢来的那样做……

很多时候你知道这群大臣虽然嘴贱人坏,但是他们真的是为了大明社稷而着想,并且真的给你提出了很多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但是你真的不喜欢这一批监管者。

如果你是皇帝的话,你更喜欢谁?

三、明代皇权膨胀的结果

明代皇权膨胀,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来自于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

因为明初朱元璋的嗜杀行为,导致了大臣人人自危,“伴君如伴虎”的情况下,大臣们自然都不愿意主动去接触君主。因此大臣们要不然成为了严嵩这样的“工具人”,要不然成为了张居正这样的“权相”。

因此大臣往往容易走极端,无法和皇帝建立起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相反,太监取得权力都是来自于皇权的折射。正如同月亮需要借助太阳才能发光一样。因此太监往往是百般讨好皇帝以获得一定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往往与太监关系较好而与大臣关系较差。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四,明朝的太监权利怎么那么大

明朝皇帝、太监、大臣关系总览

纵观明朝17帝,大部分时期皇帝与大臣的关系比较紧张。

只有在“仁宣之治”、“弘治中兴”短暂期间君臣关系和谐,剩下的14个皇帝都有过君臣之间的激烈对抗,洪武时期的“胡蓝之狱”,永乐时期的诛杀方孝孺的“十族”,嘉靖时期的“大礼仪”事件、崇祯17年间换了50个内阁大学士,大量的官员被问罪、流放、蹲监狱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整个明朝,皇帝与太监的关系是波动变化的。

在洪武时期,立下过“太监不得干政”的警戒,在“仁宣之治”、“弘治中兴”时期,皇帝与太监也是比较疏远的,这三个时期史书没有记载有名的权监,就是很好的证明。

其他时期的皇帝与太监关系非常好。比如明英宗时的王振、明武宗时的刘瑾,明熹宗时期的魏忠贤。这些太监最终都被杀死,从侧面证明皇帝与太监关系好(正因为皇帝与太监关系好,太监才会得到提拔,深受皇帝信任,最终这些太监权倾朝野),而且就算这些权监被处死,波及面非常小,杀死的人更少,而不像洪武皇帝动辄杀死几万大臣及其家属,朝廷为之一空的局面。

从整体上看,给我们的感觉是,明朝的皇帝非常痛恨大臣,实行杖刑,凌迟处死。太监虽然非常跋扈,但是大部分时期皇帝是非常信任太监的。个中缘由值得我们深思。


原因

1.太监与大臣的上升阶梯是不一样的,这样就决定了面对皇帝时的态度。

明朝太监地位的提升靠的是皇帝。明朝的太监本来是作为皇帝的奴仆,照顾皇帝、后宫的衣食起居的,在这个过程中,就有了接近皇帝和妃子的机会,进而赢得了皇帝的信任。此外,明朝完善的太监制度也为太监参政掌权提供了可能,明朝太监的二十四衙门中有两个机构的权力是非常大的,分别是司礼监与御马监。司礼监掌握替皇帝“批红”的权力,御马监掌握兵符,这两个机构的掌印太监只需要皇帝的一句话就可以任命。太监的荣辱决定于皇帝的一念之间,所以太监只要服侍好皇帝,满足皇帝各种业余爱好,与皇帝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就能够飞黄腾达。

明朝的大臣进入仕途凭借着自己的真本事(考试、学问),升迁是通过老师,同乡、同学的帮助。明朝官吏在考中进士之前要经过层层选拔,参加乡试、会试,殿试,最终只会有二三百人能考中,可以说这些人都是全国的精英,在考上之前都没有和皇帝见过面,他们凭借的是自己的学问,他们感激的是他们的老师(这的老师指的是主考官)。等走上仕途后,要想得到提拔还的靠老师、同乡、同学。明朝大臣级别最高的是内阁大学士,必须经过大臣的廷推,皇帝直接下“中旨”任命,大臣是不会接受的,因此大臣对皇帝有敬畏之心,而缺乏对皇帝的感恩之心。

2.明朝监察制度影响到了皇帝与太监、皇帝与大臣的关系

明代中央的监察制度一种是厂卫机构,包括锦衣卫和东厂,东厂由太监控制,锦衣卫大部分时候依附于东厂,所以厂卫机构由太监控制。厂卫机构负责监督百官,惟皇命是从,不折不扣的执行皇帝的意志,皇帝有什么私事也是交由厂卫机构来做,成为皇权的有力保障。

明朝中央的另一种监察制度是科道系统,包括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都是大臣充任其中的官员,拥有向皇帝谏诤的权利,纠正皇帝的过失,对皇帝进行必要的监督。比如嘉靖时期的“大礼仪”事件,监察官员就指责皇帝违背“礼制”,引起嘉靖的愤怒,导致皇帝与大臣的激烈对抗,发生了左顺门事件,几百个官员受到处罚。

明朝的监察机构在制度的设计上就容易激起皇帝和大臣之间的矛盾。

3.太监和大臣信奉的思想不一,也促使了皇帝与太监、皇帝与大臣之间关系的差别

明朝大臣信奉的理学思想与皇帝的行为产生激烈的碰撞

明朝的官方思想是程朱理学,要求“存天理,灭人欲”,抛弃心中的欲望。从朱元璋开始,明朝采取八股取士制度,考试的教材就是朱熹的《四书集注》,所以大臣们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具体到对皇帝的态度就是,希望皇帝抛弃心中的欲望,成为像尧舜那样的人。明朝皇权高度强化又促使皇帝可以为所欲为,如明武宗就做出了各种荒唐事,如建立豹房,沉溺于酒色。大臣对皇帝的期望就会与皇帝的现实行为产生激烈的碰撞,二者就会产生矛盾。表现出来就是大臣对皇帝种种行为进行规劝,而皇帝不听大臣意见,进而处罚这些大臣。如明朝万历皇帝为了捞钱,在全国各地派太监充当矿监税使,搜刮民财,大臣纷纷上书要求取消这些矿监税使,皇帝不听。当大臣的上奏触动皇帝的核心利益时,皇帝就会采取廷杖、流放等措施惩罚官员。

程朱理学宣扬“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在这样一种思潮影响下,很多人会崇敬“因为向皇帝进言,而被皇帝处罚的人”。嘉靖时的海瑞的《治安疏》,批评嘉靖皇帝迷信道教,生活奢华。他知道会引起嘉靖皇帝的愤怒,预先还准备了棺材。这样一种敢为天下先,为致君尧舜不惜一死的精神,受到了当时人们的景仰。

太监信奉的是生存主义,容易与皇帝相处

很多太监家境贫寒,在入宫之前根本没有受过教育,入宫以后,看到的也是某某人因为伺候皇帝,而一步登天。如魏忠贤虽然不识字,但是靠巴结明熹宗的乳母客氏,而成为司礼监秉笔太监,权倾朝野。因此太监信奉的是生存哲学、利己主义,纵观明史,很少看到有太监公然顶撞皇帝的事件,自然皇帝与太监关系就比较好。


结语

从整个明朝太监、大臣走过的轨迹来看,皇帝、太监、大臣三者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太监和皇帝是主仆关系、家人关系,大臣和皇帝是臣子关系,在清朝,亲信大臣以奴才自居而骄傲,普通大臣还没有这样的权利。明朝在制度设计和他们的信奉思想的不同都有利于皇帝和太监关系的接近,从这些方面看,皇帝与太监更容易接近,皇帝与大臣更容易疏远。

五,明朝的太监和妃子

本文写作的主要依据为《明史》,吴晗《明史讲座》。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太监一直陪伴在皇帝身边,容易受到皇帝的信任;第二个是明代在中期养成的特殊政治制度。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形成了明代宦官给大多数人的印象,也正如题主所说明代宦官和皇帝的关系亲密。下面从这两个方面的因素来解释一下这个原因所在。

明代宦官存在于明朝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明朝的宦官制度下,宦官生活在皇帝的周边,而皇帝只是在朝会时见到大臣,或者在皇宫内召见大臣。皇帝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和大臣相隔离,而朝夕相处的宦官更容易受到皇帝的信任。

明代太监是皇帝在皇宫之内家奴。从皇帝的出生到皇帝的死亡,都有宦官在料理。也就是陪伴在皇帝身边最为长久的既不是皇帝的父母,也不是皇帝的老婆,而是身边的太监。

明代宦官体制极其庞大。明朝的内设宦官机构有十二监,四司,八局,统称二十四衙门。十二监分别是:司礼监,御马监,内官监,司设监,御用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四司分别是: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八局分别是: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十二监的职务范围分别如下:

司礼监:批答奏章,传宣谕旨;总管所有宦官事务。兼顾其他重要官职。如南京守备,或专由司礼兼领,或为司礼外差。司礼监总管大太监兼任东厂提督一职御马监:管理御用兵符;

内官监:主要掌管采办皇帝所用的器物,如围屏、床榻、桌柜等;

司设监:掌管卥簿、仪仗、围幙、帐幔、雨具等;

御用监:掌办御前所用之物;

神宫监:掌管太庙及各庙的洒扫及香灯等;

尚膳监:掌管御膳、宫内食用和筵宴等;

尚宝监:掌管宝玺、敕符、将军印信;

印绶监:掌管古今通集库以及铁券、诰敕、贴黄、印信、图书、勘合、符验、信符等;

直殿监:掌管各殿及廊庑洒扫之事;

尚衣监:掌管皇帝的冠冕、袍服、靴袜等;

都知监:起初负责各监行移、关知、勘合等事,后来专门跟随皇帝,负责导引清道。

四司的职责范围如下:

惜薪司:掌管宫中所用柴炭和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内臣柴炭等;

钟鼓司:掌管皇帝上朝时鸣钟击鼓以及演出内乐、传奇、过锦、打稻等杂戏;

宝钞司:掌管造办粗细草纸;

混堂司:掌管沐浴之事。

八局职责范围如下:

兵仗局:掌造军器,包括刀枪、剑戟、鞭斧、盔甲、弓矢等各类兵器;

银作局:负责打造金银器饰;

浣衣局:该局由年老及有罪退废的宫人充任;

巾帽局:掌管宫中内使帽靴、驸马冠靴及藩王之国诸旗尉帽靴;

针工局:负责制作宫中衣服;

内织染局:职掌染造御用及宫内应用缎匹绢帛之事;

酒醋面局:掌管宫内食用酒、醋、糖、浆、面、豆等物;

司苑局:掌管宫中各处蔬菜瓜果及种艺之事。

除了这些正常的机构之外,还有内府供用库,司钥库,内承运库,十库,御酒房,御药房,御茶房,牲口房,刻漏房,更鼓房,甜食房,弹子房,灵台,条作,盔甲厂,安民厂等机构。又有午门,东华门,西华门,奉天门,玄武门,左、右顺门,左、右红门,皇宫门,坤宁门,宫左、右门。东宫春和门,后门,左、右门,皇城、京城内外诸门的值岗门正一员、门副一员。以及提督东厂,提督西厂,提督京营,各地的镇守太监等等机构。

这些宦官机构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服务于皇宫之中的皇帝。除皇帝的吃喝拉撒和皇宫管理之外,还有监视朝廷大臣,秘密侦查朝政,训练军队,打造兵器,监视军队,控制和打探地方政治情况等等,同时充当皇帝的使者和耳目,收刮钱财,进贡物品等等。由于宦官的陪伴和宦官的作用,使得明代皇帝十分依靠宦官,宦官由于能够满足皇帝的欲望,所以很容易受到皇帝的信任。

明代的特殊政治制度

明代的政治制度和其他以前的朝代并不一样,它缺少了一个官僚体系最重要的一环,那就是丞相制度,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元朝丞相干预政事,相权过重的原因,于是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并且把废除丞相之位写在了《皇明祖训》之中。这使得明朝的皇帝除了是国家元首,还是政府首脑。这使得明朝皇帝处理的政务急剧增加。

我们可以看一下明朝的中央的主要权利机关。明朝的行政机构六部:礼部,吏部,兵部,户部,刑部,工部。军事机构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大理寺,通政司,都察院都是直接和皇帝相联系,而且这些机构的很多事物需要皇帝处理。

在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按照明史专家吴晗的统计,朱元璋每天需要查看和批阅奏章600多件,如此繁重的任务使得朱元璋自己都受不了,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朱元璋杀死胡惟庸,废除丞相制度,但是当年九月,朱元璋就已经受不了,他下令仿造夏朝的制度,设置四辅官员来协助自己处理政务。

在朱元璋之后,朱棣设置了内阁来协助自己管理政事,当时明成祖安排解缙、胡广、杨荣等人进入文渊阁,参预机务。但是这个时候内阁的大学士只是秘书。但是在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内阁的三杨等人多是明仁宗当太子时期的旧臣,在明宣宗时期,依旧是德高望重的老臣,于是把官阶很高的三孤三少的职务加在了这些人身上,比如杨士奇,他身兼礼部侍郎、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兼任兵部尚书;杨荣身兼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此后也被升迁为少师。这样一来,阁臣的官位大大提高,处于六部之上,此外朝廷的政事多由内阁负责处理,内阁大学士把处理政事的方法写在奏章上,供皇帝批阅,如此皇帝的工作量大大减轻。

但是内阁如此行径容易垄断政事,控制朝政,这样就威胁到了皇权。

在明宣宗时期为了制衡内阁,开始让宦官介入了帝国政府的运行。其中明宣宗让一些翰林进士开始教宦官读书,这些培养出来的宦官优秀人才成为皇帝的秘书。其中司礼监负责皇帝的御前文书工作,他于是成为宦官秘书的主要工作地。同时内阁负责的票拟,需要皇帝批朱,事实证明批阅大量的奏章是一人难以办到的,于是宦司礼监的宦官秘书代替皇帝批红,就这样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就应运而生了。于是每日是章奏文书,皇帝自御笔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遵照阁中票拟的字样,用朱笔楷书进行批阅,称之为批红。

如此一来,司礼监的宦官权利压倒了内阁,因为批红权就是决定权,如果皇帝管理政事,那么宦官就没有权利,如果皇帝不理政事,那么从权利角度出发,宦官的权势是要大过内阁。如此一来就会看到宦官的猖獗历史大多与皇帝的亲密关系成正比。明英宗时期的王振,明武宗时期的刘瑾,明熹宗时期的魏忠贤都是这样。他们靠着与皇帝的亲密关系上台。

所以明代的宦官与皇帝亲密,一是明代的宦官制度使然,二是明代的特殊制度使得亲密宦官可以通过皇帝的宠信上台,如此一来给人的印象就是宦官和皇帝十分亲密。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赳赳手游提供的为什么感觉明朝太监和皇帝的关系极好,大臣和皇帝的关系较差?(为啥明朝太监特别忠于皇上)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折扣手游手游

折扣手游手游

最低折扣游戏盒子

下载游戏折扣

扫描二维码下载